银担合作危机待解决 担保机构如何助力中小微企业融资
中小微企业融资难一直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担保机构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融资难的现状,成为中小企业重要的融资渠道之一。
近年来,中小微企业融资性担保贷款余额连年上升。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担保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末,中小微企业融资性担保贷款余额1.28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3.9%;中小微企业融资性担保贷款占融资性担保贷款余额的75.8%,较上年末减少1.8个百分点;融资性担保机构为23万户中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服务,占融资性担保贷款企业数的93.6%,较上年末增加1.1个百分点。
图表:2009-2013年我国中小微企业融资性担保贷款余额变化趋势(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如此看来,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补充,担保机构在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以重庆为例,据重庆市中小企业局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重庆市小微企业新增贷款中有61%来自担保公司。随着前几年中小微企业的蓬勃发展,担保机构也如雨后春笋搬迎来了行业的春天。然而,由于国内宏观经济下行、监管机制尚未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漏洞等因素,担保机构陷入了“银担合作危机”。
目前,银行与担保公司之间不平等的合作关系日趋严峻。2011年下半年以来,担保行业相继出现机构违规经营、资金链断裂的事件,许多银行逐渐收紧与担保公司的合作。如2012年,中国工商银行宣布暂时只与国有政策性担保公司合作;中国银行也上调保证金至10%;农业银行的保证金上调幅度高达10个百分点,为20%。如此之高的保证金比例使得在“风雨中飘摇”的担保机构面临的资金压力进一步增加。
2013年3月,央行召开全国征信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提出做好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征信服务,以改善当前银担合作僵局。但时隔一年之久,部分地区的银行与担保公司之间的问题仍未得到妥善解决。担保公司,尤其是一些规模较小、资金周转能力较差的担保公司纷纷表示这个行业的“冬天还没有走”。加之担保公司普遍存在规模小、数量多,抵抗风险能力较差等特点,目前,温州、四川、等多地近半数的担保公司已处于歇业或倒闭状态;截至2014年6月中旬,广东省已有30多家担保公司退出了融资性担保市场。
担保公司的“严冬”也将一阵“寒气”带给了中小微企业。作为中小微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担保公司的发展方向与之休戚相关。目前,尽管我国融资担保行业的政策法规在不断完善,但为了帮助中小微企业融资、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仍需要尽快将各个政策落到实处,缓解“银担合作”的困境。
如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数据,请联系前瞻产业研究院,联系电话:400-068-7188。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