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五年生物质能发电将会高速增长
相关推荐 |
微电网分析报告
最新行业动态,解密市场盈利点,把握行业竞争主动权 详细>> |
亚洲微电网市场增速较快 主要贡献动力将 |
第三次工业革命关键在能源问题 微电网关 |
智能电网力推第三次工业革命 2014年 |
1、生物质能发电规模
中国作为世界农业大国,生物质能发电既能缓解对有机能源的耗费,也能为广大农民创收。近年来,中国能源、电力供求趋紧,国内外发电行业对资源丰富、可再生性强、有利于改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生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2006-2012年,我国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逐年增加,由2006年的140万千瓦增加至2012年的800万千瓦,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3.71%,表明我国生物质发电行业发展较快。但是,我国的生物质发电主要停留在示范项目阶段,并未形成大规模合理利用。生物质发电在我国电力生产结构中占比极小,在我国新能源发电结构中占比仅为1/10左右。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微电网技术进展与前景预测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除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以外,全国已经有28个省(市、区)开发了生物质能发电项目。全国累计核准容量达到12226.21兆瓦,其中并网容量7790.01兆瓦,占核准容量的63.72%。
图表1:2007-2013年中国生物质能发电装机规模(单位:万千瓦,%)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2、生物质能发电成本分析
(1)电站的建设成本高
生物质能发电项目建设规模小,单位造价比价很高,特别是基建投入较大。与同等装机容量的燃煤电厂相比,生物质能发电厂的投资要高出3倍多,并且后期的改造费用也较多。在高额建设成本之下,生物质能电厂的发电成本必然高企,投资成本收回的时间也被延长。
(2)燃料成本价高
燃料价格过高也使生物质发电难以承受。生物质发电的燃耗较高,每度电需要消耗生物质1.1-1.5千克,甚至更高。按照每吨燃料成本250-300元计算,每度电的燃料成本就高达0.4元,占据了上网电价的绝大部分。并且,目前生物质电厂普遍面临燃料短缺的问题,以"山东京能"生物质发电项目为例,在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时,测算的当地棉花秸秆产量可达25万吨,但实际上收购到的棉花秸秆数量只有5万吨左右,无法满足生产需要。生物质燃料的供不应求,更加促使燃料价格上涨,增加了生物质电厂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生物质电厂的重复性建设也加剧了生物质燃料的争夺,导致燃料短缺。
在生产成本高企的现状下,生物质发电的上网电价也一直低于成本价,致使生物质发电一发电就亏损。虽然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发布了《关于完善农林生物质发电价格政策的通知》,上调农林生物质发电价格至每千瓦0.75元,但这仍低于一些生物质电厂运营过程中的发电成本。
3、生物质能发电上网电价
中国生物质能发电的定价制度,主要是以固定电价为主。国家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定价机制,大体上可分为上网侧电价制度和销售侧电价制度。在前一种制度中,可以实行生物质发电上网电价的政府定价,执行政府事先确定的标杆上网电价,价格水平为当地脱硫燃煤机组标杆上网电价加上0.25元/千瓦时的补贴电价,发电耗热中常规能源超过20%的混燃项目,不享受补贴,也可以通过招标形式确定,但招标形成的上网电价不得高于政府定价。在后一种制度中,主要目的是通过销售电价回收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采取将可再生能源价格高于常规能源的部分在全国销售电量上均摊的方法,通过全国统一征收电价附加补偿。
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统计审核各省级电网企业上一月度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余缺,对收取的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不足以支付本省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贴的省级电网企业,按照短缺资金金额颁发同等额度的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配额证,同时制定和下达配额交易方案,每月交易一次。这种以政府确定电价为主的固定电价体系影响了生物质能发电产业化进程和投资者积极性。目前,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可再生能源发展方面只有一般性的鼓励政策,对生物质能没有操作性较强的具体办法,从而造成扶持政策力度不够,落实困难。
4、生物质能发电发展前景
图表2:2014-2020年生物质能发电装机容量预测(单位:亿千瓦时)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2012年,《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要大力发展生物质能,统筹各类生物质资源,按照因地制宜、综合利用、清洁高效、经济实用的原则,结合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推动各类生物质能的市场化和规模化,加快生物质能产业体系建设,到2015年,全国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300万千瓦。这也就意味着到2015年,我国年生物质能发电量将达到910亿度-1040亿度电。结合国家对生物质发电的支持力度,以及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的历史规律,预计未来五年生物质装机容量年均增长速度为20%左右,到2020年装机容量将超过2362亿千瓦时。
如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等任何公开信息披露中引用本篇文章数据,请联系前瞻产业研究院,联系电话:400-068-7188。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