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中国让棕地变“绿”,借鉴美国经验助其健康发展
12月3日,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标准处处长裴晓菲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举办的“污染场地调查、评估与修复研讨会”上透露,环保部明年将加快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修订,以及污染场地调查、评估、监测和修复四项标准的执行进程。市场分析人士认为,我国的城市污染场地修复市场已处于上升期,为保证其健康发展,建议进行整理规范。
污染场地,又称棕色土地,简称棕地,是指因堆积、储存、处理、处置或其他方式(如迁移)承载了有害物质的,对人体健康或环境产生危害或具有潜在风险的空间区域。
不管是在我国农村还是城市,棕地都广泛存在。一方面,农药污染、污水灌溉、固体废物堆砌等,造成了大量农田的破坏;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我国产业升级呈梯度推进,污染工业企业不停的在不同区域之间转移,而其搬迁留下的棕地和污染严重的毒地也跟着在许多城市不断涌现。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2-2016年中国生态修复行业市场调研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显示,我国存在大量高风险污染场地:1000多个农药生产基地,80余处总量600万吨的金属渣堆放区域,无防雨、防渗措施;工业企业近30万个,其中约40%分布在城市和市郊,2001-2007年间全国有86000个企业关停或搬迁,遗留下不计其数的高污染风险场地。
近年来,在政府财政支持下,我国已经开展了多个类型场地的修复技术设备研发与示范项目,场地修复类型包括化工场地、采矿业和冶金业场地、石油污染场地、农药类场地和电子废弃物场地等。而经过修复后的棕地可以开发为零售业商业区、住宅区、轻型无污染工业区、湿地、公园绿地等,在土地资源紧缺的今天其市场被广为看好。
不过,由于污染场地修复市场很多体系还没建立起来,包括标准、资金机制等,给土壤修复市场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前瞻产业研究院生态修复行业研究员钱春潮认为,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污染场地修复的标准,采用相关财政刺激政策等,能够有力的推动我国场地修复事业健康、快速和高效的发展。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制定污染场地管理政策与法律框架的国家,其积累的经验与教训对于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一,引入制度控制和健康风险评价制度。
美国建立了国家优先控制名录制度和健康风险评价制度有效地实施污染场地的管理,这使得整个污染场地的管理变得简便可行。这是指在考虑土地未来用途时,允许有一部分污染物留在场地内,通过制度和法律的手段降低对人体和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所有权控制,通过环境限制条款或土地使用权限来实施;政府控制,通过联邦、州、地方各级政府的监管来实施;信息公开制度,通过行动通知制度来告知污染场地所在公众修复进程来实施;强制性的命令,通过环保局发布的强制性命令和协议促使污染场地所有者来实施等四部分。
第二,引入绿色修复技术。
在进行工程控制,要尽可能的降低修复行动本身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从而使清洁行动的净环境效益最大化。应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争取水集约化使用,土尽可能少移动和扰动,材料易降解和处理,以及修复设备本身要节能和高效,且在修复过程中尽可能少产生废水,废气和废渣。
第三,引入修复制度刺激计划。
美国在超级基金中引入“谁污染谁付费”和“谁治理谁受益”的修复原则。同时建立危险废物处理信托基金来治理那些找不到合适责任方的污染场地。此外,美国引入了自愿修复计划,即对于那些自愿修复的个人或公司提供财政刺激和帮助以鼓励他们参与到场地修复中来,比如政府补贴、债券、贷款和税收减免优惠政策来减轻主动修复方在场地调查和清洁修复方面的资金消耗。
第四,引入污染场地长期监管机制。
美国环保局每5年进行一次污染场地的调查,由于其时间跨度大,导致在这时间段内的监管变的困难,所以,2001年美国环保局在超级基金场地建立了制度控制跟踪系统,以解决污染场地长期制度控制监管方面的不足和漏洞以及保证修复的长期有效性。
第五,引入场地系统外的污染来源控制。
把场地看成一个系统,减少从系统外进入系统内的污染源。如减少燃煤电厂烟囱排放的烟尘;严格监管危险固体废弃物的随便堆放;严格管理危险化学品的运输、使用和废弃药品的处理和处置;控制化工厂和其他工厂废水的任意排放等。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污染企业搬迁、土地用途变迁等场地修复需求日益增长,土地的增值也刺激了土壤修复市场的发展。
与此同时,国家在政策层面对环境修复产业的支持力度正在逐渐加大,“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将污染场地、土壤、水体污染治理与修复列为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工程;环境保护部一连发布了《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管理暂行办法》和《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两份文件;《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指出,国家将在环境保护科学领域投入220亿元,其中20亿用于土壤修复,这些政策在宏观层面上推动我国环境修复产业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前瞻产业研究院生态修复行业研究小组分析认为,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在此背景下,相关政策和机制体系将加快完善,我国污染场地修复事业或将成为环保产业新的增长点,兴起指日可待。
如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等任何公开信息披露中引用本篇文章数据,请联系前瞻产业研究院,联系电话:400-068-7188。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