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发电行业竞争格局初显 融资能力是关键
垃圾发电行业竞争格局初显
从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中标企业性质来看,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平分秋色,外资也已进入我国垃圾发电领域。其中,在港股上市的固废处理龙头——光大国际,凭借雄厚的资本实力以及良好的企业资质在山东、江苏、广东、海南、浙江等地获得了多个项目,市场份额高达25%左右。其次为上市公司桑德环境与盛运股份,份额在15%左右。此外,绿色动力、上海环境集团、海诺尔等企业也表现较好。
前瞻产业研究院分析师祝建梅认为,从不同企业类型来看,国有资本具有一定的资金实力,容易获得地方政府的支持,通常是政府规划的垃圾处理项目的运作平台;民营资本的资金实力相对较弱,但具有灵活的运作机制,对市场能做出快速反应;外资企业多为资金实力、技术实力雄厚的企业,具有丰富的项目运作经验,企业的本土化程度决定其未来抢占的市场份额多少。
企业融资能力成为能否进入行业的关键
我国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主要采用BOT模式,BOT模式即Build-Operate-Transfer(建设-经营-转让),是指项目在取得政府的特许权后,项目发起人出资成立项目公司,并自主决定项目的规划、建设。项目完工后项目公司在特许期内(一般为25-30年)进行运营,通过向用户收取费用来达到收回成本、赚取利润的目的。特许期满后将项目无偿移交给政府。
从而,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初始投资大,建设运营成本较高,这对融资实力较弱的中小型企业构建了较高的进入门槛,尤其在当前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新排放标准即将出台的背景下。而对于具有较强融资实力的上市企业、国有资本等,可凭借其资金优势投资建设垃圾发电厂、提高垃圾焚烧发电技术水平,进一步抢占市场份额。
如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等任何公开信息披露中引用本篇文章数据,请联系前瞻产业研究院,联系电话:400-068-7188。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