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陷增长困境 体外诊断市场爆发受关注
2001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仅为170亿元人民币,到2013年医疗器械市场规模首次突破2000亿元人民币大关,到2014年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为2556亿元人民币,14年时间医疗器械市场规模暴增14倍不止,年均复合增速为 22.69%。按照这一发展趋势,预计2015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可突破3000亿元。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不过市场高速发展之余,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规模小、高端医疗器械发展有所欠缺、厂商盈利能力不足的问题不容忽视。
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仅占医药总市场的 10%,远低于全球医疗器械市场站医药总市场42%的比例。2008年全球前20大医疗器械厂商中,美国独占16家,到2014年这一比例有增无减。2014年美国医疗器械销售收入在全球占比为39.1%,西欧,占比32.10%,日本约占9.60%,中国约占6.90%。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受技术所限,我国医疗机构长久以来就极为以来进口医疗器械产品,尤其是高端进口医疗器械产品,如核磁共振、CT、MI等高性能产品则大都来自进口,进口品牌占据了我国中高端医疗器械产品的7成。
由于中高端医疗器械发展不平衡,国内医疗器械厂商收入规模不甚理想。目前1.5万余家医疗器械厂商中,年收入规模超亿元的仅300余家,高达90%的企业收入规模仅在1000到2000万元之间。
未来,随着政策利好医疗器械国产化,医疗器械上述痛点将得到改善,但与此同时,医疗器械厂商也需要努力寻求新的市场,体外诊断一时间成为众人眼中的“香饽饽”。
体外诊断是指在人体之外,通过对人体的样品,如血液、体液、组织等,进行检测而获得临床诊断信息的产品,它具有快速、便捷、高穿透性和高有效性。据悉,目前临床上80%以上的疾病诊断都靠体外诊断完成。
中国人口占全球20%,体外诊断市场份额仅占3%。中国体外诊断产品的人均年使用量为1.5美元,而发达国家人均使用量为25到30美元。随着医改不断深化,医疗器械受到政策力挺,体外诊断极为不平衡的发展面貌将被改善,诊断设备国产化趋势将加强,且这一领域设备国产化难度比高端医疗器械国产化难度小,在以上因素激励下,国内医疗器械厂商有望加速发力进军这一市场。
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的《2016-2021年中国体外诊断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指出,我国体外诊断行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呈现出基数小。增速快的特点。2013年我国体外诊断市场规模超过2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0%,远高于国际市场同期增速。到2014年,体外诊断市场规模又进一步增长至246亿元,2015年又高速增至363亿元。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考虑到未来中国体外诊断行业将受益于诊疗人次数和人均检查费用的增长,预计未来几年这一行业市场增速将保持在16%~18%的较高水平。
目前体外诊断主要有生化诊断、免疫诊断、分子诊断、床旁诊断四类。2010年到2014年,生化诊断市场份额由27%降低至19%,免疫化学诊断的市场份额由33%增加至38%,分子诊断由5%增加至15%,床旁诊断(POCT)发展迅速,2014年已接近分子诊断的份额。
随着医疗技术不断发展,体外诊断技术将向高度集成、自动化的仪器诊断;以及是简单、快速便于普及的快速诊断两方面发展,因此免疫诊断、分子诊断等取代临床生化诊断成为主流的趋势将日益明显,值得国内医疗器械厂商跟进。
如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数据,请联系前瞻产业研究院,联系电话:400-068-7188。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