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城市管道设施工程行业进入壁垒与2019年行业前景分析 “海绵城市”和地下管廊建设兴起【组图】
一、行业存在三大壁垒
1、资质壁垒
根据新版《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将管道工程承包企业资质分为一、二、三级。
一级企业可承担各类管道工程及其配套工程的施工;二级企业可承担直径1.6米及以下混凝土管道和直径250毫米及以下其他各类管道工程,80米及以下管道穿、跨越工程和2万立方米及以下储罐制作、安装工程;三级企业可承担直径1.4米及以下混凝土管道和直径150毫米及以下其他管道工程,50米及以下管道穿、跨越工程和1万立方米及以下储罐制作、安装工程。
2、特许经营权壁垒
根据《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的规定,城市管道工程设施行业实施特许经营制,实施特许经营的项目由省、自治区、直辖市通过法定形式和程序确定。从事城市管道设施工程的企业,必须根据国家和地方的要求,针对具体项目取得相应的特许经营权,签订特许经营权协议,履行特许经营权义务。若获得特许经营权的企业在特许经营期间内有违规行为的,主管部门应当依法终止特许经营协议,取消其特许经营权。
3、资金及技术壁垒
城市管道设施工程行业属于典型的资本密集型行业,城市管道支线管道和城市管网的建设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和投资回收期长,要求投资企业必须具有较强的资金实力,形成了较高的资本壁垒。
城市管道设施企业能否稳定、高效、安全、环保地运行关乎千家万户的利益,城市管道设施工程本身是一套复杂且标准要求严格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燃气气源、输配与储气、清水输送、二次供水、区域热交换站、余热利用、安全管理、信息化系统、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应用等诸多环节,需要长期经营的经验摸索和技术沉淀,从而对新进入者形成了较高的技术壁垒。
二、“海绵城市”和地下管廊建设兴起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在“海绵城市”的建设工作中,给排水管网的建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程项目,一个良好的给排水管网不仅能帮助城市解决水资源短缺和内涝问题,还能缓解径流污染的程度,在“海绵城市”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各地区的城市面积正在不断地扩大,城市中的建筑物高度也呈现出了整体攀升的趋势,与地下建设有关的项目越来越多。然而,大多数“海绵城市”现有的供水管道在质量、构造和长度上都无法满足的需要,城市范围的急剧扩大以及水资源的日益短缺使得供水水源和管网建设很难满足给排水管网建设的需要,也无法满足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的需要。随着城市化改造加速,城市供水排水管网建设逐渐受到政府重视。
从2017年以及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来看,“海绵城市”、地下管廊仍是政府投资建设的主要方向,相应城市供水排水管道设施工程行业存在潜在投资机会。
三、2019年,城市管道设施工程行业市场规模预计为1868亿元
从近年来城市管道新增里程数来看,城市天然气管道里程数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人工煤气呈现逐年下滑趋势,液化石油气管道里程基本维持不变,城市燃气管道里程数的增长主要来自于天然气管道建设;城市供供水管道和热水管道里程数呈上升趋势;排水管道里程每年保持稳定增长。
首先,根据国家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天然气管道里程数要达到10.4万公里,相比2015年6.4万公里,年复合增速达到10.2%。为实现天然气保供目标,国内油气管道建设进入加速期;第二,随着中国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城市污水排放量呈现稳步增长趋势,占全国废水排放总量的比例也最大,加强水污染防范与城镇污水治理被列为“十三五”期间环境治理的重点内容;第三,国家各相关部门将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加强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节约城市水资源,根据《城市供水行业201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预测,城市旧网改造按总管道长度的1%-2%考虑,则每年有3000-5000公里城市供水管道需要改造;最后,各地陆续出台集中供热规划,城市供热热水管道建设将进入高峰期。
综合以上分析,未来城市管道设施工程容量增长主要来自与供水管道、天然气管道建设、热水管道建设和排水管道建设,以此进行测算,2019年城市管道设施工程行业市场规模约为1868亿元,到2024年城市管道设施工程行业市场规模达到2163亿元。
以上数据及分析均来自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城市管道设施工程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
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APP】,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
前瞻产业研究院 - 深度报告 REPORTS
本报告前瞻性、适时性地对电解铝行业的发展背景、供需情况、市场规模、竞争格局等行业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多年来电解铝行业发展轨迹及实践经验,对电解铝行业未来的发展...
如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等任何公开信息披露中引用本篇文章数据,请联系前瞻产业研究院,联系电话:400-068-7188。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