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融资租赁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截至2019年9月全国租赁企业数量达120173家【组图】
融资租赁是与银行信贷、直接融资、信托、保险并列的五大金融形式之一,在拉动社会投资、加速技术进步、促进消费增长以及在完善金融市场、优化融资结构、降低金融风险方面具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在国际上已发展成为仅次于资本市场、银行信贷的第三大融资方式。
截至2019年9月全国租赁企业数量达120173家
按监管机构的不同,融资租赁公司主要分为以下三类:由银监会监管的金融租赁公司、由商务部监管的中外合资融资租赁公司(及外资租赁公司)和由商务部监管的内资试点融资租赁公司(即内资租赁公司)。
不同种类的融资租赁公司,监管部门对其市场准入要求、业务经营乏味和发展状况 都各不相同。对于金融租赁公司,主要出租人必须控股50%以上,此外,商业银行必须满足8%的资本充足率要求。主要出租人分为四类,分别是商业银行(资产800亿人民币)、国内外租赁公司(100亿人民币资产)、境内设备制造企业(营业收入50亿人民币,30%净资产率)和银监会认可的其他金融机构。
截至2019年9月末,全国租赁企业(不含单一项目公司、分公司、SPV公司和收购海外的公司)总数约为12073家,较2018年末增长2.51%。其中,金融租赁公司70家,内资租赁399家,外资租赁共11604家。
行业监管趋严
在融资租赁行业监管趋严的背景下,融资租赁企业业务发展模式或将面临一定调整;但另一方面,融资租赁企业未来或可在融资渠道上享有与金融租赁公司相似的待遇,这将对行业中优质企业的良性发展带来助益,亦或将出现行业整合的机遇。此外,统一监管也对整合金融监管资源、疏通金融监管渠道、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起到积极作用。
2018年5月,商务部下发《关于融资租赁公司、商业保理公司和典当行管理职责调整有关事宜的通知》,将制定融资租赁企业业务经营和监管规则的职责划给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自2018年4月20日起,有关职责已由银保监会履行。在《通知》下发之前,金融租赁公司和融资租赁企业分别由原银监会和商务部进行监管。两类租赁企业在业务范围、准入门槛、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监管指标、关联交易规则监管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异。
金融租赁公司作为金融机构,受到原银监会的严格监管,原银监会参照银行相关的监管要求对金融租赁公司进行监管;而融资租赁企业相较于金融租赁公司而言,面临的监管环境较为宽松。而从企业数量来看,金融租赁公司仅占租赁企业的极小部分,大量的是融资租赁企业。因此,在近年来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融资租赁行业在监管上的“双轨制”滋生了不少包括“监管套利”、违规融资等行业乱象。随着融资租赁企业的监管职能划归到银保监会,融资租赁行业将面临监管趋严趋紧,亦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三大发展趋势
近年来,金融科技成为市场主流话题,数字化趋势的三个重要方面--大数据、自动化与信息聚合网络,将会为融资租赁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趋势一:与金融科技相结合
未来融资租赁通过与金融科技平台进行模式探索,若能在项目完成后同步发行相关信托、证券类产品,将大大减少企业自有资金占用时间,同时又可以收取相关的费用收益,从而打造出时间短、效率高、收益快的互联网化的融资租赁新模式。纵观融资租赁市场发展,无论基于企业自身转型升级发展还是顺应创新潮流,融资租赁与金融科技的融合发展都已经大势所趋。
趋势二:监管继续收紧
对于融资租赁公司来讲,一方面是合规性管理指标加强。比如,按照银保监会的规定,金融机构不允许给一些不合规的公司融资,这些公司可能会寻找融资租赁公司合作,但现在统一监管之下,这种“绕道”的做法就行不通了。另一方面融资租赁公司的合规内控加强。比如要求公司有一定的合规负责人,内控层面投放要有严密的审批制度。从风险管理层面,对杠杆率的管理会更加清晰明确。
趋势三:未来将向经营性租赁转型
融资租赁的发展可以分为传统出租、简单金融租赁、创造性金融租赁、经营性租赁、新的租赁产品、成熟租赁六个阶段。现在大部分国内融资租赁公司的业务以第二、第三阶段为主,还有更深入的发展空间。经营性租赁处于发展的第四个阶段,具有节税、扩大企业生产规模、递延支付、调节利润等功能。随着近年来厂商背景的租赁公司的兴起,经营性租赁得到较大发展。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融资租赁行业战略规划和企业战略咨询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APP】,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
前瞻产业研究院 - 深度报告 REPORTS
作为集融资与融物、贸易与投资于一体的现代交易方式,融资租赁业近十年来在中国实现了长足发展,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017年,全国融资租赁业呈现出稳健发...
如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数据,请联系前瞻产业研究院,联系电话:400-068-7188。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