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气象服务行业发展现状和市场前景分析 气象服务潜力巨大【组图】
气象服务产业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的内涵:广义上讲就是要促进气象科技成果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生产过程转化为气象产品,包括公益性气象服务产品和商业性气象服务产品。狭义上讲则是指围绕市场需求,按市场机制推动气象产品的生产和营销,即发展商业性气象服务。
一、截至2019年末,全国共有2424个气象观测站
我国气象服务的供给主体是国家气象局及其领导下的各级气象部门,是气象服务供给的唯一主体,该供给主体属国家事业单位。根据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数据,截至2019年末,全国气象部门(不含港、澳、台地区)现有31个省(区、市)气象局、330个地(市、州、盟)气象局、2170个县(市、旗)气象局,382个国家、省、地气象台,2424个气象观测站(其中艰苦气象站1195个,约占49%)。
二、全国范围内共建设有245部天气雷达
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计划到2015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建设216部新一代天气雷达,并投入业务运行。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共建设有245部天气雷达,其中208部新一代天气雷达投入业务运行,增补37部双偏振新一代天气雷达,还将对103部已建新一代天气雷达进行双偏振技术改造。
三、气象服务收入区域分布不均衡
目前全国的气象服务还是一种以国家投入(财政拨款)为主的公益事业,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对全国24省市2018年预算收入的统计情况,可知我国的气象服务行业财政投入超过2亿元的省份有3个,分别为青海省、海南省、广东省;气象投入在1亿元以上(小于2亿元)的省份有8个,分别为浙江省、重庆市、北京市、河北省、福建省、山东省、湖南省和广西省;气象投入在5000万元以上(小于1亿元)的省份有7个,分别为陕西省、湖北省、四川省、江苏省、贵州省、云南省、甘肃省;其余6个省份(山西省、辽宁省、安徽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江西省)气象事业投入大于800万元小于5000万元。
四、公众气象服务占主体,气象科技服务占比不足
气象服务最基本的对象是政府和社会公众,此外气象部门还针对不同行业的具体需求,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定需求等提供气象服务。从服务对象来划分,气象服务可划分为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专项气象服务和科技服务。
根据相关机构统计信息,2018年我国公众气象服务收入占76.01%;气象科技服务占11.00%;决策气象服务和专业气象服务分别占8.97%和4.02%。
五、2025年中国气象服务产业规模可达3000亿元
风云气象卫星资料的用户已超过2500家、遍及70多个国家和地区。该格局进一步保障了我国气象卫星数据的接收与快速处理应用,满足用户对于全球气象数据获取的要求。
未来几年,我国将以应用需求为牵引,确保地面接收系统稳定运行,将推进风云三号02批地面应用系统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北京站新增站区和新疆喀什站站区的规划设计和基建工作,全力做好广州、乌鲁木齐、佳木斯三站测距系统联调联试工作。中国气象服务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2016年气象服务产业收入规模已突破400亿元,据中国气象协会估算,未来2025年中国气象服务产业规模可达3000亿元,市场潜力巨大。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气象服务产业发展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APP】,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
前瞻产业研究院 - 深度报告 REPORTS
本报告前瞻性、适时性地对气象服务产业的发展背景、供需情况、市场规模、竞争格局等行业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多年来气象服务产业发展轨迹及实践经验,对气象服务产业未来...
如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数据,请联系前瞻产业研究院,联系电话:400-068-7188。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