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2023年中国及31省市车路协同行业政策汇总及解读(全)提升交通体系和城市运行智能化水平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四维图新(002405);易华录(300212);中远海科(002401);东软集团(600718);千方科技(002373);万集科技(300552);金溢科技(002869)等
本文核心数据:规划目标
1、政策历程图
车路协同技术是未来智慧交通的重要方向之一,2010年前后,国家开始重视车路协同技术,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各地方政府支持下,开展一些技术研究和小范围试点。“十四五”时期,国家出台新一代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大力支持智慧交通建设。许多城市开始全面推广应用车路协同系统,如智能交通灯、车辆与基础设施联网等。未来国家将重点发展车辆自动驾驶等新一代车路协同技术。同时,将加强标准完善,推动车路协同技术在更广泛领域的应用,服务智慧交通建设。
2、国家层面政策汇总及解读
——国家层面车路协同行业政策汇总
中国车路协同政策涉及智慧交通、车联网等多个领域。政府层面持续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推进车路协同行业快速发展,以匹配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需求,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重要基础支撑。一系列政策意见的出台,都给车路协同行业的发展带来比较好的政策环境。其中,智慧交通将更进一步发挥“新基建”的重要支撑作用;车联网政策主要集中于大力推动车联网基础实施建设、商业化应用、相关的5G,V2X等高新技术发展、信息安全保障等几方面。
——国家层面车路协同行业规划汇总
国家规划大力推动智能汽车和车路协同领域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框定了以智能交通为首的十大数字化应用场景的具体范围,作为构建数字社会、提升政府数字治理水平、营造良好数字生态的重要指引。纲要提出要发展自动驾驶和车路协同的出行服务。推广公路智能管理、交通信号联动、公交优先通行控制。建设智能铁路、智慧民航、智慧港口、数字航道、智慧停车场。
3、国家层面重点政策解读
——《2022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
2022年3月18日,中国工业与信息化部发布《2022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紧贴汽车智能网联化技术发展趋势和行业实际需求,鼓励国内车路协同行业全面快速发展,为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
为发展新能源汽车,使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国务院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而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车路协同行业也迎来快速发展的良机。
——《推进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2020-2025年)》
《推进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2020-2025年)》对车路协同行业发展的规划主要包括加快建设车路协同基础设施、完善车路协同标准体系、推动车联网与车路协同融合发展、发展车路协同应用创新等,旨在利用大数据手段,推动车路协同技术和产业快速发展,服务智慧交通建设。
4、各省市层面的政策汇总及解读
——31省市车路协同行业政策汇总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落实交通强国建设部署的关键阶段,我国各省市政府机构均响应国家改革和发展措施,根据各自省内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的现阶段特点,结合交通运输部明确规划编制体系,出台了符合省内建设条件的车路协同发展政策及规划。
目前,根据《“十四五”规划纲要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期间,我国将积极稳妥发展车联网。现有或规划进行车联网先导区建设的省份包括:江苏、湖南、天津、浙江、广东和北京,各省份均在“十四五”时期发布了推动车联网建设的支持性政策,政策内容均落实了“支持重点城市率先进行车联网先导区建设”;此外,湖南、北京和天津等省市均就车联网与其他领域如工业互联网、5G和大数据进行融合协同发展的部署说明,积极推动车联网应用:
——31省市车路协同行业发展目标解读
从中国车路协同省市发展整体规划来看,“十四五”时期旨在推动产业在五年内迈入快速发展阶段。重点城市对车路协同普及率设置了较高的目标,突出重点是推动从单点应用到系统化、规模化发展,助推产业快速成长。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车路协同行业发展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研究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产业图谱、智慧招商系统、行业地位证明、IPO咨询/募投可研、专精特新小巨人申报、十五五规划等解决方案。如需转载引用本篇文章内容,请注明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APP】,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
前瞻产业研究院 - 深度报告 REPORTS
本报告前瞻性、适时性地对车路协同行业的发展背景、供需情况、市场规模、竞争格局等行业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多年来车路协同行业发展轨迹及实践经验,对车路协同行业未来...
如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数据,请联系前瞻产业研究院,联系电话:400-068-7188。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