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再生资源行业供给市场分析 金属类再生资源回收量持续提升【组图】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启迪环境(000826)、格林美(002340)、中再资环(600217)、英科再生(688087)、贵研铂业(600459)、骆驼股份(601311)、金田股份(601609)等
本文核心数据:生有色金属总产量;废有色金属回收总量;废钢供给量等
中国再生金属总量持续增长
我国再生有色金属产量近年来呈增加趋势,根据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发布的《中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报告(2024)》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主要再生有色金属品种产量持续增长,达到1788万吨,同比增长8%。其中,再生铜产量410万吨,同比增长9.3%;再生铝产量950万吨,同比增长9.8%;再生铅产量298万吨,同比增长4.6%;再生锌产量130万吨,同比持平。我国再生有色金属产量已连续14年稳居全球第一,约占全球再生有色金属产量的1/3,成为名副其实的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大国。
随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提出,我国再生资源产业有望得到进一步发展,预计未来我国再生有色金属产量增速将逐步提升。《“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出目标:到2025年,再生有色金属产量达到2000万吨,其中再生铜、再生铝和再生铅产量分别达到400万吨、1150万吨、290万吨。
再生金属经济效益显著
我国要大力发展再生金属循环利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要实行节能减排,降低单位能耗,减少碳排放。再生金属的节能减排效益十分突出。根据有色金属协会和再生金属分会的统计,生产1吨原生铜金属量的综合能耗为1444千克标准煤,而生产再生铜的能耗为390千克煤,节约煤炭1054千克。生产1吨原生铜金属量的水耗为396.5立方米,而生产再生铜的水耗仅为2立方米,节约水资源395立方米。此外,1吨再生铜减少固废排放380吨,减少SO2排放量0.137吨。
与生产原生金属相比,生产1吨再生铝相当于节能3443千克标准煤;生产1吨原生铅节能659千克标准煤。与使用铁矿石相比,使用废钢铁直接炼钢可节约能源60%,其中每用1吨废钢可少用1吨生铁,可节约0.4吨焦炭或1吨左右的原煤,可减少1.7吨精矿粉的消耗,减少4.3吨原矿的开采,减少2.6吨钢铁尾矿渣的排出。
从生产成本看,再生金属的生产成本同样是大幅低于原生金属的。据统计,再生铜(废铜-电解铜)生产加工成本约为1000元/吨,再生铝(废铝-铝合金)生产加工成本约为400元/吨,再生铅(废铅-铅合金)生产加工成本约为2000元/吨。原生铜(矿山-电解铜)生产加工成本约为4000元/吨,原铝(铝土矿-电解铝)生产加工成本约为14000元/吨,原生铅(矿山-精铅)生产加工成本约为3000元/吨。再生铜、铝、铅的生产加工成本分别仅为原生金属的25%、2.86%和66.7%。
中国废有色金属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从回收总量来看,2023年,我国废铜、废铝、废铅、废锌的回收量(金属量)增至1448万吨,同比增长5.3%。其中废铜回收量约240万吨,同比增长2.1%;废铝回收量约780万吨,同比增长7.6%;废铅回收量约298万吨(废铅蓄电池回收实物量496万吨),同比增长4.6%;废锌回收量130万吨,同比持平。
从回收总额来看,近年来,我国废有色金属回收额不断增长,据《中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报告(2024)》数据,2023年,我国废有色金属回收额达到2968.4亿元,同比增长0.3%。
中国废钢市场供给降温
据钢联数据终端废钢数据库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废钢消耗总量在24900万吨,同比减少78万吨,降幅为0.31%,其中社会废钢资源量在20384万吨,占资源总量的81.86%,钢铁企业自产废钢4516万吨,占废钢资源总量的18.14%。主要是受到房地产行业低迷影响,工地废钢的整体产出有所减少,相应的废钢资源供应有所降低。对比供需数据,后期废钢市场属于供不应求的格局,废钢供应的增速无法匹配废钢需求的增量。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再生资源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新赛道研究、投资可行性研究、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产业图谱、产业大数据、智慧招商系统、行业地位证明、IPO咨询/募投可研、专精特新小巨人申报、十五五规划等解决方案。如需转载引用本篇文章内容,请注明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APP】,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更多企业数据、企业资讯、企业发展情况尽在【企查猫APP】,性价比最高功能最全的企业查询平台。
前瞻产业研究院 - 深度报告 REPORTS
本报告前瞻性、适时性地对再生资源行业的发展背景、供需情况、市场规模、竞争格局等行业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多年来再生资源行业发展轨迹及实践经验,对再生资源行业未来...
如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数据,请联系前瞻产业研究院,联系电话:400-068-7188。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