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服务热线400-068-7188

车路云一体化发展现状及企业格局分析

分享到:
20 前瞻产业研究院 • 2025-04-01 14:45:38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E3503G0

车路云一体化概况

车路云一体化系统,又称为车路云一体化融合控制系统或智能网联汽车云控系统,是通过新一代信息与通信技术将人、车、路、云的物理空间、信息空间融合为一体,基于系统协同感知、决策与控制,实现智能网联汽车交通系统安全、节能、舒适及高效运行的信息物理系统。车路云一体化以“聪明的车+智慧的路+融合的云”为基础架构,以高精地图、导航定位为支撑,融合信息安全、大数据、AI等关键技术,是未来交通实现高等级自动驾驶的重要路径。

图表1:车路云一体化系统架构

车路云一体化系统中的组成部分在日常运行中会进行多方数据流转,如云控平台会将路侧/车侧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决策并反馈,具体数据交互双方可包括车-路、车-云、路-云、云-云等。车路云一体化有望在驾驶业务和交通管理两大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图表2:车路云一体化系统数据交互示意图

车路云一体化政策驱动

——车路云一体化相关政策汇总

近年来,中国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重点支持“车路云一体化”发展,涵盖“汽车强国”、“交通强国”和“数字中国”等领域。2023-2024年,随着几份重要文件的发布,车路云一体化进入全面统筹和大规模落地建设阶段,智能交通被确立为“新基建”的核心支柱。政策支持主要集中在加快车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车联网技术的商业化应用以及促进5G、V2X等前沿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同时加强信息安全保障措施,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图表3:中国车路云一体化相关政策梳理(一)

图表4:中国车路云一体化相关政策梳理(二)

——车路云一体化城市应用试点

目前,全国已公布20个“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城市,但各城市路径不尽相同。例如,依托政治中心优势,可以在政策上进行率先突破;联合本地政府、企业、协会等多方力量,打造标准体系,也可以在技术标准上领跑。未来,随着更多的城市和新的区域加入到车路协同应用落地的行列中,城市管理者及协助运营方,应该明晰本地产业基础、找准特色优势,选择适合本区域发展的方向。

图表5:车路云一体化的落地在城市级形成多种模式

2024年7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公布了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名单,包括北京、上海、重庆、鄂尔多斯、沈阳、长春等20座城市。这一举措标志着我国在智能交通领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也为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图表6: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名单

车路云一体化技术必要性

——车路云一体化提升个体智能功能表现

车路云一体化自动驾驶是在单车智能自动驾驶的基础上,借助C-V2X和4G/5G通信技术,将“人-车-路-云”交通要素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实现车与车(V2V)、车与道路(V2I,主要指道路各类系统和设备设施,如感知设施、气象检测器、状态监测设备、交通诱导与控制设施等)、车与云(V2N,地图平台、交管平台、出行服务平台等)和车与人(V2P)等的全方位协同配合(如协同感知、协同决策规划、协同控制等),从而满足不同等级自动驾驶车辆应用需求(如辅助驾驶、高等级自动驾驶),实现自动驾驶单车最优化和交通全局最优化发展目标。

图表7:自动驾驶车辆与不同交通要素之间的关系

——车路云一体化弥补单车智能的感知局限性

同时,由于单车智能在视野、视距、视效、信息获取等方面存在“感知局限性”,还面临算力物理上限、安全性威胁等问题。为实现更高效、全方位、超视距的感知,车路协同是目前存在可实现性的弥补式解决方案。通过网联赋能,将车与人、车与车、车与网、车与基础设施联结,实现汽车的协作式、自动化与网联化,从而弥补单车智能技术的不足,进而减少交通事故、提高交通效率。

图表8:车路云一体化通过网联化弥补单车智能的感知局限性

——车路云一体化增强个体智能体的感知能力

单车智能存在感知范围有限、易被遮挡、受环境和光线影响较大、难以预测等不足,而路端和云端感知可以充分发挥感知范围广、长时间连续观测、容易工程化等优势,与车端感知进行感知互补,实现遮挡、超视距、动静态盲区等协同感知,从而提升车辆的感知能力。车路云一体化系统的车端、路端和云端同时具备感知能力,都可以作为主车的感知信息源。主车周围车辆可通过V2V方式进行感知共享,路端感知系统和设施可通过V2I进行感知共享,云端平台也可以发挥数据优势,通过V2N方式进行数据共享,所有感知数据汇聚在车端进行融合处理,得到最终感知结果信息。

图表9:车路云一体化通过协同感知增强个体智能体的感知能力

车路云一体化数据上车五阶段

车路云一体化的核心价值在于将路侧数据实时赋能车辆决策,基于行业当前存在的"数据质量差、时延高、车路协同难"几大问题,应当通过高质量数据采集和低时延、高通量的网络架构,促进数据实时传输到车辆,实现协同感知和协同决策。根据路侧数据上车的技术成熟度,行业参与者可分为五类,对应数据上车的五个阶段,其中蘑菇车联为代表的企业在这一领域领先,成功推动了车路云技术的发展,进入了数据上车最高级阶段。

图表10:车路云一体化实时数据上车五阶段及代表厂商

车路云一体化产业图谱

车路云一体化产业图谱涵盖多个关键环节,形成了跨领域的生态系统。主要环节包括车端(车载感知、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等)、路端(路侧感知、交通信号控制、网络基站等)、云端(数据处理和AI算法、数字地图等)。应用场景包括智慧公交、自动泊车、城市物流等,推动智能交通应用落地。同时,城市监管、建设部门及项目运营商如武汉车谷城市发展集团的参与,确保了政策支持和技术实施。各环节的协同合作和技术整合是推动车路云一体化发展的关键。

图表11:车路云一体化产业图谱

车路云一体化市场规模

车路云一体化涉及汽车、交通、通信等产业领域,市场渗透率加速,市场规模巨大。具体来看,中国智慧交通市场规模当前约4亿元,至2030年快速发展并预计超过6.5万亿元。根据赛迪的数据,2022年中国智能网联车市场规模接近6000亿元,随着智能网联技术的进步,产品迭代升级与普及率的提升,2030年有望突破5万亿元。中国车联网市场规模呈快速发展趋势,预计2030年将突破2万亿元。预计到2030年,“车路云一体化”相关市场规模超14万亿元,市场规模巨大。

图表12:2021-2030年中国车路云一体化市场规模体量情况分析(单位:亿元,万亿元)

车路云一体化痛点分析

当前车路云一体化的核心痛点是技术割裂、生态分散与成本失衡。技术上,企业缺乏跨层整合能力,导致路侧数据与车端需求脱节。生态上,车企与路侧厂商标准不统一,协作壁垒加剧。成本上,硬件部署和车端改造费用过高,制约了规模化应用,难以形成商业闭环。综上分析,需要全栈企业通过“数据闭环+生态绑定+成本重构”破局。

图表13:中国车路云一体化行业痛点分析

车路云一体化竞争格局

在车路云一体化的推进过程中,各方都在积极探索与创新。硬件厂商如华为和海康威视等在核心设备领域积累了技术优势,未来提升跨层次协同与系统联动将成为关键;互联网公司如百度和阿里巴巴凭借强大的云计算能力,为平台建设奠定了基础,未来在标准统一和系统适配性方面仍有较大空间;AI公司如商汤和旷视在感知与决策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未来可通过构建完整的数据闭环,可进一步提高算法应用的效率;车企和出行公司如滴滴和小鹏专注于垂直场景,未来可通过提升技术灵活性和跨场景适应性,推动技术在更广泛领域的快速落地和应用。

车路云一体化各个环节都有领先企业布局,但各层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与数据共享,系统和技术的整合难度大,进而增加了实施和运营的成本。在此背景下,破局的方向是通过具备全栈能力的企业打通设备层、系统层、算法层和应用层之间的壁垒,实现从硬件到云平台、从算法到应用场景的深度整合,借助AI网络的全局认知能力,实现从硬件到云平台、从算法到应用场景的深度整合。以蘑菇车联为代表的企业,通过其自主研发了全球首个深度理解物理世界的AI大模型MogoMind,具备多模态理解、时空推理与自适应进化三大核心能力,深度整合物理世界实时数据,通过 AI 认知网络驱动的智慧交通基础设施,提供系统层、算法层到应用层的整体解决方案,打破传统的层次边界,推动车路云一体化的高效协同和低成本落地。

图表14:蘑菇车联为例的车路云一体化整体解决方案

将主要竞争者列入一个矩阵图,通过“技术深度”和“场景广度”两个关键维度来精准定位各大企业的市场地位。其中,横轴的“技术深度”衡量企业在设备、系统、算法和应用层的技术整合能力,反映其自研技术占比和跨层协同能力;纵轴的“场景广度”则衡量企业解决方案覆盖的行业场景数量及通用性,特别是其在跨行业和跨城市的应用能力。基于这两个维度,企业可以被划分为四个象限:第一象限(右上角)是全栈领导者,技术深且场景广,典型代表是蘑菇车联、百度,华为等,其中蘑菇车联凭借多场景闭环能力综合领先,华为强在设备与系统层整合,百度则以算法与场景协同见长。第二象限(左上角)是场景专家,场景广但技术较浅,如高德地图、滴滴;第三象限(右下角)是技术专家,技术深但场景较窄,代表企业如海康威视、商汤科技、千方科技;第四象限(左下角)则是单点跟随者,技术与场景覆盖均较为有限,多为中小算法初创公司。综合来看,蘑菇车联与百度、华为形成“技术-场景”差异化竞争三角,共同推动行业从单点突破向生态整合演进。

图表15:车路云一体化竞争格局矩阵图

车路云一体化发展趋势

中国车路云一体化的核心矛盾在于数据价值未被充分释放,未来需通过技术全栈化、政策标准化、生态开放化,推动行业从“设备堆砌”转向“数据驱动”。蘑菇车联的实践表明,只有通过AI网络打通“路-车-云”全链条,实现实时数据闭环,才能为智能交通与社会治理创造真实价值。

从整体发展趋势来看,技术上,AI网络深度耦合路侧感知、云端决策与车辆执行,解决协同低效问题,并推动路侧数据实时上车。政策上,推动数据标准化和AI网络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支持跨区域数据协同。生态方面,车企与路侧厂商合作,基于AI网络构建可持续生态闭环。市场上,全栈方案降低成本,加速L4级自动驾驶落地,AI网络衍生服务为车企和物流提供订阅式AI服务,推动价值创造转型。

图表16:车路云一体化发展趋势分析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车路云一体化(车路云协同)发展前景展望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新赛道研究投资可行性研究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产业图谱产业大数据智慧招商系统行业地位证明IPO咨询/募投可研专精特新小巨人申报十五五规划等解决方案。如需转载引用本篇文章内容,请注明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APP】,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更多企业数据、企业资讯、企业发展情况尽在【企查猫APP】,性价比最高功能最全的企业查询平台。

前瞻产业研究院 - 深度报告 REPORTS

2025-2030年中国车路云一体化(车路云协同)发展前景展望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2025-2030年中国车路云一体化(车路云协同)发展前景展望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本报告前瞻性、适时性地对车路云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供需情况、市场规模、竞争格局等行业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多年来车路云一体化发展轨迹及实践经验,对车路云一体化未来...

查看详情

本文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与广告投放请联系: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如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数据,请联系前瞻产业研究院,联系电话:400-068-7188。

p40 q0 我要投稿

分享: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产业研究院

中国产业咨询领导者,专业提供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升级转型、产业园区规划、可行性报告等领域解决方案,扫一扫关注。

前瞻数据库
企查猫
前瞻经济学人App二维码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研究员周关注榜

企查猫(企业查询宝)App
×

扫一扫
下载《前瞻经济学人》APP提问

 
在线咨询
×
在线咨询

项目热线 0755-33015070

AAPP
前瞻经济学人APP下载二维码

下载前瞻经济学人APP

关注我们
前瞻产业研究院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我要投稿

×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