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荒 牛奶紧缺 中国乳业模式的反思
矛头指向乳业产业链
“市场刚需增长较快,而规模养殖发展慢于散户退出速度,奶源困局短期难以缓解,我们已进入高价奶时代。”这是业内人士得出的结论,似乎充满了无奈。看似无奈的现状却蕴藏无限商机。在今天很多企业都在讨论商业模式,一方面认为市场过渡竞争商业模式创新空间狭窄,另一方面中国诸多产业与国外相比成熟度不够商机无限。商业模式创新首先是价值链的再造,在产业链中各个环节,哪里成本高企,哪里有增值空间,哪里有结构矛盾,哪里存在利润分配不公,哪里就有商业模式创新空间。中国乳业,种种乱象直指奶源。控制奶源是乳企商业模式创新的制高点。
乳业价值链的倒“微笑曲线”
乳业产业中养殖、加工、销售等环节,奶牛养殖资金投入占六成,而其利润收益仅占两成。养殖投入大、风险大、利润低,一些乳品企业渐渐远离了奶牛,“无牛式”发展。而一些自建牧场的企业,却走得步履蹒跚。资金总是流向利润的高的环节,在很多行业表现出这一共性,这是由产业链中价值特性决定的。例如:在服装行业很多企业的“轻资产资模式”取得城功,他们把重点放在设计、品牌和销售等环节,其它业务外包,实现轻资产运营。而在另外一些行业,企业必须实施纵向一体化战略,以获得竞争优势。家具企业纷纷向上游扩张,种植速生林,以保证原材料的供应安全。虽然家具行业的价值链也出现倒“微笑曲线”现象,但企业为了保证其原材料安全,不得向上延伸。在很多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原材料的行业,都表现类似特征。如:药企,在全国各个地区开辟种植示范区,中粮食用油的全产业链战略,都是基于原料供应的考虑。
唯独在乳业,企业却纷纷采用“无牛式”模式,原材料安全问题自然暴露无遗。有专业家估计“中国奶荒”要一直延伸到2015年,才能缓解,原因是养牛到产奶周期长。
中国奶牛养殖业不健康的生态结构
在中国,乳企与奶农是合同关系、买卖关系。作独立的经营主体存在,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借用“五力分析”能够很清楚看出。在这种生态结构状态下,谈奶源安全,不太现实,出现奶荒也就很正常。
恒天然集团的股东模式
如何找到既能解决原材料问题,又能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方法,国外一些先进的企业做法值得借鉴。
新西兰是世界上有名的乳业大国,其中恒天然集团是典型代表,也是世界上最成功乳制品企业之一。
在恒天然,奶农是股东,是恒天然的主体,不是合作户,不是合同经营者,是利润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奶农的利润不仅来自于卖奶的收入,还有股东的红利。恒天然的13个董事会成员中,奶农占9席。
在奶牛养殖行业,全世界都一样,都没有工业化养殖,主要生产方式,还是奶农喂养,新西兰、荷兰、韩国,奶牛的主要经营者都是奶农。如果按照产业链分工原则,奶农独立经营自负盈,很可能抵御不了市场风险,疫情、养殖成本、融资等系列问题,都是奶牛养殖业的风险根源。这些风险奶农无法独自承受,结局我们已经看到了,专业户无法做大,散户不堪重负,屠牛转行。所以说养殖业的风险需要整条乳业产业链来分担。由于养殖处于价值链的低利润区,产业链利润二次分配,也保证了奶农们的利益,也保证奶源的质量,因为奶农不可能对自己的公司掺假。
在中国乳业奶源是薄弱环节,需要的是呵护和扶持。而奶源风险并不是由奶农独自承担,最终传导到产业链中每个环节。乳业产链的协调发展,是每个乳业都必须面对问题。
如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数据,请联系前瞻产业研究院,联系电话:400-068-7188。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