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ret入华 匿名社交路在何方?
就在匿名社交应用“秘密”在国内应用市场攻城略地的同时,6月2日早间消息,匿名社交应用Secret本周末在中国市场推出了服务。作为匿名社交的开山鼻祖,secret的入华,意味着互联网重新回归双盲时代已经成为趋势。
互联网实名制,实际上可以说是近些年社交网络发展的基础,而类似facebook、人人等实名社交网络的兴起,以及过去论坛模式的平台没落,可以说,实名制下的互联网社区,顺应了网络的发展和消费者的需求。
往前看,互联网的最初十年,确实是出于匿名状态下,并且匿名网络实际上也成为了互联网 最具吸引力的基本特征之一。甚至可以说,通过匿名的虚拟身份,互联网给予使用者的是无限大的身份权限。这种无限大包括了太多现实生活中无法触及的灰色部 分,而恰恰是这种游离于边缘地带的窥视和揭露带来的快感,成为了互联网能够快速推广和崛起的关键。
然而,facebook等社交网络的出现,宣告着匿名网络成为过去式。脸谱的崛起,在于其对于实名社交基石定位的推崇,包括谷歌在内,近年来兴起的互联网巨头无不是瞄准实名制。即便是支持匿名注册的Twitter和微博,以及OTT软件微信和QQ,也通过身份认证等方式鼓励用户提供更多完整信息,实现部分实名社交。
实名社交带来的好处是多样的,更富有责任感的信息交流,以及更加便于管理的网络社交圈,这些特征迅速的将整个互联网“阳光化”。
然而是否说实名和匿名在整个互联网的发展史上就是水火不容的两部分呢?是否我们看到匿名社交的回归,就意味着实名制社交网络走向了尽头?个人认为不应该如此武断的下结论。
实名与匿名网络,实际上瞄准的是互联网交互中人 性的两种不同需求。前者通过实名认证和阳光化社交,满足使用者对于信息分享、生活展示的炫耀心理。而后者则精准的掌握使用者对于隐秘情绪宣泄和隐匿人格表 达的需求,而这两者,恰恰是无法在实名出现,又最希望实名制网络下的好友看到的。可以说,匿名社交对于这种矛盾心理的掌握,恰到好处的掌握了人性的两面, 其获得使用者追捧和青睐并不仅仅是偶然。
然而,真正的问题并不在于商业而恰恰仍然是道德层面。与互联网远古时期的匿名形式不同,当前的匿名社交进一步把社交圈缩小、让所有的好友在匿名状态下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然而恰恰是因为区别于开放的互 联网环境,匿名社交所带来的谣言危害更甚于公开网络。缺少比对的消息来源、甚至是过于针对性的中伤,实际上必然成为这一类社交应用的顽疾所在。
早年间新浪微博曾经有过类似的“树洞”,你有什么话说给树洞听,然后树洞转达给其他人。但最终,这一应用在庞大的难以遏制的虚假、低俗消息堆积下被新浪主动下架。对比于树洞,匿名社交在小圈子内的负面影响可能更甚。
负面情绪的宣泄,匿名机制下的零责任担当,稍有不慎,就将让整个匿名社交圈演变成你不去伤害别人,就只能等着被他人伤害的泥沼。
对于互联网来说,吐露真情还是恶意中伤实际上仅 仅是一线之隔,实名制的推出,最大的意义在于互联网的监管模式,从开发者、监管者的配合,过渡到了使用者的自发、自我管理。然而匿名社交的机制下,这种监 管将再度扔回给开发商层面。相对比庞大而繁杂的网络信息,管理过甚和管理不力都将让整个匿名社交网络失去其趣味性。
从这个角度来说,匿名社交网络的来临,已经是不容质疑的问题。然而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匿名模式下的社交机制,其前路在哪?又能走多远?
如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数据,请联系前瞻产业研究院,联系电话:400-068-7188。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