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互联网金融供应链金融的几种模式
谈起供应链金融,10 年前是银行的游戏。在中国市场上演一番新景象,注入了新的元素,赋予了新的定义,衍生和变幻出多种类型的供应链金融细分领域平台,在“互联网 ”的时代,互联网 供应链金融将变成以后的趋势。
在中国目前传统金融以银行为主导的模式下,个人及中小企业的贷款更难有效从银行获得,“克强经济”与高层积极力推的向中小微企业给予大力度金融服务支持实则难以落到实处。
在此改革关键的路口,金融服务如血液一般被企业所需要,被更高层重视,给予中小企业最到位的扶持就是积极有效的金融政策。而这一切,传统银行在过去以及现在都难以给予。
这一刻,新的模式,互联网 供应链金融诞生了。
互联网 供应链金融模式的核心在于利用行业数据和产业资源,更有效的向生态圈或产业的上下游公司企业进行投融资,并且有效控制金融风险。
对于中小微企业来说,无疑是一场利好的及时雨,毕竟从银行拿到授信与贷款对于大多数中小微企业来说也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对于一些上市公司或集团都蠢蠢欲动,利用大数据与行业或产业链资源来增厚利润无疑是非常诱人的选择,而在以前金融可谓是银行的“皇家饭”,是一般企业所不敢奢望去从事的业务。
从目前市场上的供应链金融模式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
1.阿里模式
主要利用平台上交易流水与支付记录,甄别风险评测信用额度进而发放信用贷款,除了赚取产业链生态圈上下游供应商的金融利润,也为了生态圈健康发展,而在整个模式中,公司是整个交易的核心,除了掌握大数据,也能牢牢把控上下游的企业,属于强势的一方。A 股上市公司中,具备有这种条件和优势的是苏宁云商可与阿里较为相似。此外,大力发展“商旅金融”的腾邦国际,向下游中小机票代理商发放贷款的模式,亦可算是互联网 商旅供应链金融的创新。
2.行业资讯门户模式
A 股上去年十倍牛股上海钢联,便是利用前期钢铁行业门户网站的优势,进行业务拓展与延伸,利用平台优势做电商并拓展至供应链金融,为平台上的钢贸商解决资金问题。近期大牛股生意宝,也可算是这类型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三六五网也是2014 年的牛股之一,是从做房产垂直类门户网站转型将业务延伸,推出的安家贷,亦可算宽泛的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一种,也是利用其平台用户资源来开展业务。
3.软件公司模式
企业运行管理需要的ERP 或各类数据软件公司,目前也参与到供应链金融的大战中来。如上市公司用友网络,是国内ERP 管理系统的佼佼者,互联网金融是公司三大战略之一。数千家使用其ERP 系统的中小微企业,都是其供应链金融业务平台上参与的一员。汉得信息与用友的模式略有不同,汉得的客户均是大型企业,而其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对象,将会是其核心客户的上下游。
4.物流公司模式
在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上,物流公司是参与者也是非常重要的第三方,在互联网 时代,物流公司凭其在行业常年来上下游的深厚关系,转身从事电商进而延伸至供应链金融业务。如顺丰快递,特别是在产业链物流配送的上下游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资源,如果转型电商模式的供应链金融将占据有利地位。
5.新希望模式
传统公司的转型不只是为了迎面而来的“互联网 ”的浪潮冲击,更是在中国经济转型及企业互联网化冲击大背景下,各个产业升级转型而不得不走的一步棋,符合国家利益更符合企业自身进一步发展需要,而发展供应链金融,也将为传统企业拓展了盈利来源,为打造企业金融服务的闭环生态圈打下了基础。传统的企业,在自己细分领域的行业内占据一定的资源优势,通过产品或资源变现是传统主流企业的商业模式。在新的“互联网 ”浪潮推动下及P2P网贷行业创新千篇一律的背景下,供应链金融越来越被业界看好,深度拓展自己细分领域的供应链金融服务闭环生态圈将是今后的趋势。上市公司可算是各自行业的龙头企业,拥有深厚的行业背景、资源、上下游关系不言而喻,利用行业背景开展供应链金融也是水到渠成。A 股上市公司中,目前有希望金融(新希望集团旗下的农村互联网金融平台)、智慧能源等。逻辑均是利用多年来经营的行业资源并且了解深入行业的风险与状况、从行业的老大哥变身为行业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商”的角色,为难以获得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的个人或中小微企业提供担保、互联网投融资等业务,对上市公司来说是建立了自己的闭环金融生态圈;对行业来说,是帮扶中小微企业继续生存;对国家来说,是带活一个个产业的持续发展,并为产业转型有效提供了有效资金支持。
未来,我们将积极看好供应链金融在中国经济转型中发挥的巨大金融能量,由于我国供应链金融市场 规模目前已经超过10 万亿,预计到 2020 年可达近20 万亿,存量市场空间足够大,也可以诞生出许多伟大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另外,农村贷款难、贷款成本高、融资效率低一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农村金融,特别是在消费金融、小额信贷、农资金融服务方面还有很大的体量。因此对于农村金融市场来说,特别是农村供应链金融信息服务还有很大的市场需要去开拓。
路还很长,互联网金融的同行们加油!
如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等任何公开信息披露中引用本篇文章数据,请联系前瞻产业研究院,联系电话:400-068-7188。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