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人不能拉动消费 援助不能消灭贫困
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爆冷授予微观经济学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Angues Deaton。
诺贝尔经济学奖反应特定时期的经济热点,有可能研究是几十年以前做的,却因为契合当下形势与需要而获奖,如2014年的博弈论,2013年关注资产价格,而今年的主题则是个体消费与如何消灭贫困。
Deaton的主要成就是对于个体消费的研究,得奖理由是“为设计推广福利并降低贫困的政策,我们必须首先理解个人消费选择。昂格斯·迪顿超过其他任何人,增进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诺贝尔委员会表示,了解个人消费行为是制定正确经济政策的关键,藉由将个人消费偏好连结到整体经济的消费选择,“迪顿的研究已经彻底改变了个体经济学、总体经济学及发展经济学的研究”。
迪顿80年代进行了个体消费研究,提出“迪顿悖论”(DeatonParadox),假设消费者是理性的,人们消费会因为未来收入预测发生变化,当下的消费增长要超过当下的收入增长。但这个结论与实际消费数据有落差,消费变化较小相对平滑,收入大幅下跌似乎不会对消费产生同样大的冲击。迪顿认为持久收入比当期收入有更多“噪音”,平均、持久收入不能解释消费的相对稳定。理论与数据之间存在显而易见的矛盾,就是著名的“迪顿悖论”。
迪顿指出,解释悖论的关键在于研究个人的收入和消费行为,而个人消费行为同平均收入相比,其上下波动方式是完全不同的:简单来讲,即便经济增长,有人收入增加还是会有人收入减少,但当我们计算代表性消费者时,这一个人收入的变化就被计算给平均掉了。
与从总体出发埋没个人的研究不同,迪顿从个人消费行为着手。我国台湾地区中华经济研究院院长吴中书表示,过去个体间差异被忽视,迪顿的研究指出,“以增加消费行为为例,要增加穷人的所得才有效,进一步对解决世界贫富不均有所贡献。对高所得的消费者而言,所得增加对消费行为影响不大,但穷人的消费行为却会明显提升。
在贫富差距过大的社会,高收入阶层即使继续获得更多的财富,也不会对提振消费带来太大作用,如果低收入阶层成为中产收入阶层,则会对提振消费带来明显的作用。
现在,迪顿的模型已经通行全球,成为制定公共政策的依据,并且被不断改善。
别忘记,迪顿还是个计量经济学家,理论建立在庞大的数据与入户调研的基础上。1980年前后,迪顿与约翰·穆艾保尔(Muellbauer)一同创立了对不同商品需求的估算系统;1990年前后,他在消费与收入之间联系方面所做出的研究;近几十年以来,他以住户调查方式,在发展中国家对生活水平的测量和贫困问题的研究。他还测试出衡量贫穷国家的最优数据收集方式,解决不同国家之间由于物价以及消费产品品种、质量不同,而产生的统计口径差异问题(数据不可相互比较)。迪顿还帮助我国台湾地区的中研院建立“华人动态资料库”。
自然而然的,迪顿的研究与消灭贫困有关。
要煽情的话,我们可以举出迪顿的《逃离不平等》一书,讲自己的家世,父亲1918年出生在英国南约克郡以挖煤为业的小村子逃离,由于教育、由于刻苦、由于幸运,父母一辈逃离贫困,也是约克郡矿区的贫困到富足的逃亡,积极投入与付出才会有改变。但迪顿指出,人类不断向前的故事,其实也是一个造就不平等的故事。
贫困国家脱贫到底需要什么?援助是低效的,政府无效是贫困的主要原因。在2013年的论文里,迪顿指出国家能力的缺失即无法提供富国人民习以为常的服务和保护,是贫困与落魄的主要原因。他反对富国对贫国直接援助,援助会破坏穷人最需要的东西,即本地国家能力的发展,穷国最需要建立一个有效政府。赞成富国减少援助,或者把资金给穷人。
消除战争,建立有效政策提供公共服务,政府高效才是根本,撒钱援助的方式只是面对贫困惨状寻找的心理安慰剂。
如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等任何公开信息披露中引用本篇文章数据,请联系前瞻产业研究院,联系电话:400-068-7188。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