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登陆港股就破发, 理想还没进入安全区
作者|周雄飞 来源|连线出行(ID:lianxianchuxing)
继小鹏汽车登陆港交所后,理想汽车紧随其后。
今日,理想汽车正式登陆港交所,股票代码为2015,按照此前计划,理想汽车港股发行价为118港元/股,但开盘后股价跌破发行价,截至发稿前,理想汽车港股股价较发行价下跌0.08%,报于117.9港元/股,总市值为2016亿人民币。
李想与高管敲钟,截图自上市直播画面
与小鹏汽车相同的是,理想汽车登陆港交所,同样采取双重上市的方式。距离理想登陆纳斯达克,也才刚刚过完一周年,按照理想汽车联合总裁沈亚楠表示,港股上市的计划,在美股上市后就已启动。从递交上市申请到顺利上市,理想仅花了3个月的时间,相比于小鹏4个月的用时快了许多。
加速港股上市的背后,是理想对于资金的急迫。
三个月前,蔚来、小鹏和理想“造车三兄弟”相继发布了各自的2021年一季度财报,其中理想的表现并不亮眼,营收和净利润方面环比双双下滑,相比之下蔚来和小鹏营收均实现增长,净亏损方面也实现收窄。
而在现金及现金等价物、限制性现金、定期存款和短期投资总额方面,作为以“抠门”著称的理想却成了三兄弟之中最少的一家,截至今年3月31日总额仅为303.6亿元。
同时,理想还面临着很多潜在风险。
根据其招股书中在长达80页的“风险因素”显示,理想官方一一列举了包括单一车型的产品数量落后、增程式技术优势不再、零部件供应中断等问题所导致的风险因素。
为了将这些风险的影响降到最低,理想在招股书中也列举了未来的一些解决计划,比如会在未来推出增程式及纯电动新车型来丰富产品体系、布局动力电池和自动驾驶硬件业务降低成本。并且继续拓展研发和销售端能力。
不可否认的是,理想要做到这些,会花费更多的资金,正因如此,理想才会加速进行在港股的双重上市。
图源理想汽车官微
首先新车型计划方面,按照理想招股书显示,纯电动车型要等到2023年之后才能推出,这就意味着届时理想除了要面对特斯拉、蔚来和小鹏等玩家之外,还要面对智己汽车、集度等更多玩家的围堵。
而作为填补产品“空窗期”的新增程式SUV车型,也将在明年才会推出,但彼时在增程式电动汽车这一赛道上,理想的先发优势会遇到众多的挑战,这其中就包括岚图、吉利和赛利斯等汽车品牌。
在资金方面,加上本次募资的115.5亿港元,理想手头上的现金储备总额达到了419.1亿元,但这些资金储备,在业内看来对于要在明后年推出新车型、布局电池领域和推展渠道的理想而言,或许并不充足。
理想登陆港股是一个新的开始,但挑战依然伴随,它还没有进入安全区。
1
急于找钱的理想
时隔一年,理想汽车CEO李想再次站在理想北京研发中心的聚光灯下,见证理想汽车在港股上市。
2020年7月31日,理想汽车正式登陆美国纳斯达克,成为继蔚来之后,第二家在美股上市的国内新能源造车车企。由于疫情影响,李想等高管彼时只能在北京研发中心进行“云敲钟”。
一年后的今日,或许是因为有了此前美股上市的经历,站在台前的李想显得更加放松,在对于理想汽车境况和未来发展计划的介绍后,还向外界解释了此次股票代码的选择。
此次理想汽车港股上市的代码为2015,之所以会选择这一代码,李想表示“这是因为理想汽车成立是在2015年,这一股票代码就是为了纪念这一时间点。”随后,李想与几位高管来到台前,敲响了港股上市的钟声。
李想与高管台前留影,截图自上市直播画面
与一年前一样,理想依然对资金很渴望。
今年5月底,在理想ONE改款车型的媒体见面会上,李想曾面对“为何要在港股二次上市”的问题回答道:“钱肯定是多多益善。”
其实,造车已被公认为是一件极其烧钱的事情,而为了找钱一些企业不得不通过上市来融资。蔚来CEO李斌曾在2018年蔚来美股上市之时这样说道:“上市,就是为了融资。”
而对于李想,更是曾直言道:“三大造车势力的对手包括特斯拉、小米、百度等新玩家以及传统车企,资金都非常充足。理想汽车不介意以任何一种方式获得资金储备,包含从二级市场融资,银行贷款和发债。”
话音刚落,理想就在当月宣布已向港交所提交上市文件,由于其在美股上市还不满两年,无法满足两个会计年度的要求,因此只能选择以“双重上市”的方式赴港上市募资。
双重上市,即理想汽车除了在美第一上市地挂牌外,香港也将成为其第一上市地,这也意味着理想汽车将会受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SFC)的共同监管,日后面临的监管会更加严格。
但这些对于理想而言是值得的,毕竟双重上市也有利好的一面,即符合沪港通和深港通的接入条件,今后A股投资者可通过港股通买入理想汽车的股票。换句话说,理想的募资人群范围扩大到了国内投资者,这或将让其今后能够募得更多资金。
为了尽早拿到募资,理想也加速了港股二次上市的进度。
据相关媒体报道,在小鹏汽车3月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的两个月后,理想汽车也做了同样的动作。虽然在提交申请方面慢了几步,但理想从提交文件到今日上市,中间仅用了3个月,此前小鹏花了4个多月的时间。
理想之所以对于注入资金如此急迫,主要在于其营收及账面上现金储备的颓势。
据理想汽车招股书显示,2021年一季度理想汽车账面上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限制性现金、定期存款和短期投资总额为303.6亿元,相比之下,蔚来和小鹏这一余额方面更为充足一些,分别为475.5亿元和362亿元。
蔚来、小鹏汽车和理想汽车2021年一季度现金储备情况,数据来源于公开资料,连线出行制图
屋漏偏逢连阴雨,理想今年一季度的营收和净利润方面也陷入颓势之中。据理想招股书显示,2021年一季度实现营收为35.8亿元,虽然相较于去年同比增长了319.8%,但环比去年四季度却下滑了13.79%。
同样下滑的还有净利润,2021年一季度实现-3.6亿元,环比去年四季度下滑了434.71%,这也是理想继去年四季度小幅盈利后,再次转入亏损之中。
一边是营收和净利润的下滑,另一边是账面上的现金储备并不充实。对于这一窘境的原因,连线出行曾在《理想慢了,不得不“堆料”》一文中进行过探讨,并认为是由于理想在研发和销售方面的“补课”所导致。
而这样的“补课”,理想正计划继续做下去。
按照沈亚楠在港股上市后媒体群访中表示,此次港股募资后主要是来补充现金储备,以便来支持未来相关的研发计划,这点可以明显在理想汽车所提交的港股招股书中看到。
连线出行获悉,此次理想汽车募资总额约为115.5亿港元,而据其招股书显示,这些募资的款项将用20%来研发高压纯电动汽车技术、平台及未来车型;15%资金来研发智能汽车及自动驾驶技术;10%的资金来研发未来增程式电动汽车车型。
由此可见,无论是从车型产品方面,还是自动驾驶技术方面,理想基本将募资的资金的一半投入产品研发,而这一切在业内看来是理想对于之前所欠缺方面的“补课”。
此次港股二次上市后,据沈亚楠表示这些研发之后还会继续下去,并不会停止。毕竟对于理想来说,这些“补课”是不得不去做的。
2
不得不做的“补课”
一款车,卖三年。
这句话可谓已成为行业内对于理想汽车的公认评价。自2018年10月理想发布首款车型——理想ONE以来,三年时间过去了,理想产品体系中除了新推出的理想ONE改款版之外,严格意义上仍然只有一款车型在售。
反观同为新能源造车车企的蔚来和小鹏,已是产品众多。蔚来除了在售的ES8、ES6和EC6三款SUV车型之外,轿跑ET7新车型也已发布,并将在明年年初正式上市。
小鹏旗下在售的车型也已有两款,分别为纯电动SUV小鹏G3和轿跑P7,新车型P5也将在下月上市。
相比之下,理想在产品推出方面肉眼可见地落后了,这样的单一产品布局也已出现了一定的风险。
据招股书显示,理想官方认为理想ONE虽然作为其专为中国家庭所打造的车型,现阶段被验证为被消费者所欢迎的,但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消费者对产品的个性化需求也会愈来愈多,拥有单一配置、单一价格的理想ONE是否能满足这一需求尚不可知。
理想ONE,图源理想汽车官微
其次,如果国内家庭的平均消费能力发生重大变化,或中国家庭数量大幅减少,有可能会对于理想单一车型的需求大幅下降,从而对于其业务、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等方面造成不利影响。
除了车型方面的问题,理想所看重的增程式技术同样面临威胁。
增程式技术,原本已成为理想汽车的代名词之一,其也凭借着这一技术走出了一条差异化路线,并形成目前的优势地位。但随着政策的变化,这一优势地位或许也会被慢慢削弱。
今年3月,上海市在《上海市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施计划(2021-2025年)》中指出,自2023年起,对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不再发放新能源汽车专用牌照。这也意味着,在上海购买增程式汽车将需要拍号。
而在去年,北京也发布相关政策规定,表示增程式电动汽车将无法享受新能源汽车政策补贴。
北京和上海出台相关政策后,业内预测这些城市的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其他各省份也会陆续发布相应规划,凸显纯电动汽车的地位。这也意味着,理想在增程式技术上所具有的先发优势将在2023年之后大幅失去。
而理想也认为纯电动技术也会对这一技术优势产生威胁。理想在招股书中表示,由于对于增程式技术的研发可能不足,再加上纯电动汽车的技术发展,在未来或许会降低增程式电动汽车技术在行业内的竞争优势。
为了降低在车型和增程式技术上可能风险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理想不得不在这些方面开始“补课”,加速推出新车型和研发纯电动技术。
据招股书显示,理想计划在明年于X平台推出新一款全尺寸豪华增程式电动SUV车型,并于2023年基于这一平台推出另外两款SUV车型。
纯电动车型方面,理想正在开发两个高压纯电动车型平台——Whale和Shark,按照计划,自2023年起这两个平台每年至少推出两款高压纯电动车型。
理想未来新车型计划,截图自招股书
除了车型方面,对于动力电池和自动驾驶领域的“补课”,同样已在理想的计划表中。
从去年底到今年,新能源汽车行业一度陷入“电池荒”之中,理想这样的新能源车企自然受到牵连。连线出行曾在《“电池荒”下,动力电池二梯队能抢到宁德时代的蛋糕吗?》一文中对此进行过详细阐述。
理想也在招股书中写明了这一风险。据其介绍,理想ONE使用了超过了1900个零部件,其中就包括电池组元件。而这些零部件均来自一些供应商,但由于疫情对于这些供应商的影响,会造成电池等零部件的供应短缺风险。
面对这一已经出现的风险,特斯拉、蔚来等新能源车企已逐步开始研发,理想也开始在动力电池领域进行布局。
按照理想的计划,已开始就高压纯电动汽车所需的动力电池及高压技术平台进行研发,比如动力电池电池组、电池管理软件系统及电气传动装置集成等相关系统软件。
自动驾驶技术方面,由于目前一些新能源车企搭载的自动辅助驾驶功能中的一些技术和部件来源于第三方供应商,比如理想的车载芯片此前来源于英伟达,而这也会导致一旦这些技术和部件出现问题,会连累到车辆整体的功能使用。
对于这一风险,特斯拉和蔚来率先做出了对应的举措,比如自研芯片和自研自动驾驶技术,这其中特斯拉已研发出FSD芯片,蔚来的芯片也正在研发。对于同样慢一步的理想而言,也开始了在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
据招股书显示,理想将通过对于这一领域的研发,不仅提升自身自动驾驶技术的水平,同时研发L4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并计划在明年推出的新型SUV车型中搭载L4级别自动驾驶技术部分硬件。
为了尽早实现对于这些领域的“补课”,理想也计划继续加大研发团队的投入。早在今年一季度财报中,对于研发方面的投入就已开始。据财报数据显示,2021年一季度理想研发费用为5.145亿元,环比去年第四季度的3.742亿元增长了37.5%。
虽然理想目前一改之前的“抠门”,再加上顺利在港交所二次上市,可以在车型、动力电池及自动驾驶研发方面增大投入、开始加速“补课”,以便追回落后的差距和解除潜在的一些风险。
那么,理想顺利登陆港股后,能否进入安全区?
3
理想能否进入安全区?
“慢了。”
当理想在招股书中宣布将在2023年推出纯电动车型的计划后,一些新能源汽车行业人士这样对连线出行表示。在他们看来,对于已在纯电动领域慢了的理想,即使在2023年如约发布纯电动车型,处境也将是较为危险的。
首先要面对的对手就是特斯拉、蔚来及小鹏等新能源车企,按照计划,特斯拉之后将会实现Model S的国产化,彼时特斯拉国产化车型就将达到3款;按照蔚来和小鹏“一年出一辆新车”的计划,在2023年同样会推出新的车型。
智己汽车、集度汽车等跨界造车玩家旗下的高端纯电动车型,按照计划也将在明年开始上市量产;此外,大众、宝马、奥迪和奔驰等传统车企的电动化也开始加速,实力不能小觑。
这就意味着,届时理想的纯电动车型将会处于群雄纷争的格局下,是否能抢到优势地位还是一个未知数。
理想之所以会推迟纯电动车型的研发,或许是因为李想一直在观望,或者说是在等待。
“在400kW快充技术真正成熟前,理想汽车不会推出纯电车型。”李想曾在今年一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要实现这一快充技术,需要三个关键技术的支持,即800V 以上的电压平台、500Ah 超级快充的国家标准和4C充电倍率以上的电池。
在他看来,只有达到以上这些指标后,才能让充电变得和现在加油一样快捷和方便,真正让电动汽车的里程焦虑大大缓解。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技术想要快速落地并不现实。
“就目前来看,400kW快充虽然已经被特斯拉、宝马所使用,相关技术已经上车,但由于快充会使电池包快速升温,散热这块的问题仍未很好的解决,再加上电芯也会在高速充电下降低寿命,基于以上两点,这一技术并不成熟。”国内某头部动力电池厂商工程师吴涛对连线出行表示。
虽然现实如此,但随着理想向港股冲击后,纯电动车型的研发也被写入理想的日程表中,“我们要自己去推动行业向400kW的快充转变,等着充电体系的变化,那就是一个跟随者了。”沈亚楠曾这样对媒体表示。
换句话说,假若能在行业内率先实现400kW快充的真正商用,理想自然可以在纯电领域占到一定的优势。根据理想招股书显示,其已经开始研发下一代纯电动平台和400kW超快充技术,在业内看来或许会在2023年伴随着纯电动车型一起面世。
理想很美好,现实或许很残酷。
在吴涛看来,即使2023年400kW快充技术依旧会受到电池和电芯的技术限制,仍然到不了大规模商用的水平。车企即使让这个技术上车,充电桩和国家电网方面也并不支持这一技术。
除此之外,据相关媒体报道,特斯拉、保时捷和宝马等车企也正在积极研发400kW快充技术,这意味着,在2023年理想假使可以将400kW快充技术上车,也不一定能在行业内抢到先发优势。
特斯拉超级充电桩,图源特斯拉官微
按照理想计划,2023年纯电动车型才能发布,而为了填补明年的产品空缺,其决定推出一款依旧以增程式为主的全尺寸SUV车型,但在业内看来,这一新车型很难撑起理想的销量。
“作为理想旗下的新车型,在车型方面和动力模式上,依旧和理想ONE一样是增程式SUV电动车型,虽然理想官方表示在性能方面会有所提升,但由于产品太过于相近,应该很难与理想ONE实现1+1>2的情况。”亿欧汽车高级分析师张宇喆对连线出行表示。
再加上增程式技术,目前已不是理想独有。先是在去年12月,岚图汽车在旗下首款车型岚图FREE中使用了这一技术。
再到今年2月,吉利汽车公开了一项与“增程式汽车控制方案”相关的专利,意为布局增程式技术的前兆;两个月后,赛利斯在上海车展上推出了旗下的首款增程式电动汽车,该车型采用的是其与华为共同研发的全新“驼峰智能增程系统”。
可以预见的是,明年理想推出新一款增程式车型后,会立刻陷入到无比激烈的竞争之中,要想抢到优势地位,势必要进行一场正面的硬刚。
无论是新车型、还是新快充技术,理想都需要花费资金进行投入,但在业内看来,仅靠港股上市募得的资金或许并不够。
对于这点,理想也在招股书中写明了风险。在理想官方看来,对于新车型和技术的投资,还是对于产能和销售端的补充,很可能不会为其带来收入增长,甚至让未来的经营现金流再次转负。
截图自理想汽车招股书
现在来看,虽然理想在车型产品、动力电池、自动驾驶技术及研发营销方面已经开始加速“补课”,并且顺利登陆港股。
但由于新车型和新技术或许很难在未来取得优势、在现金储备上可能无法支撑理想接下来的布局,理想想要在短期内脱离风险、进入安全区,并不容易。
目前,理想需要的是加速奔跑,因为只有这样,理想或许才能在2023年乃至未来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
(本文头图来源于理想汽车官微,文中吴涛为化名。)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连线出行(ID:lianxianchuxing),作者: 周雄飞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