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书店“求生记”
作者|昔年 来源|一味研究(ID:yiweiyanjiu)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阅读方式。
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发布的《2020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达4.94亿,中国人均电子书、纸质书、有声书阅读量分别为9.1本、6.2本、6.3本。
在这个数字媒介高度发达的时代,传统阅读与内容消费是否已经走到了尽头?答案并不尽然。
尽管碎片式的信息获取俨然成为主导,但传统图书阅读依然有其市场。
或者说,困境中的沉淀,亦是破局的关键。
一
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
很多人都容易落进这样一个循环中:兴奋买书——舍不得拆封——积灰,似乎读书的进度永远赶不上买书的速度,旧的还没读完,新的又买了回来。
豆瓣有一个小组的名字就叫“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
作为豆瓣最大的书组,这里聚集了超过55万名爱买书的“书呆子”,但比起分享书,组员们似乎更热衷于分享“购书”秘笈。
在这个小组,买书是一门技术活儿。
对于各个平台的活动期间,商家设置的复杂规则,资深组员都能拎得清清楚楚:满100减50,学会怎么将订单凑到整百元的倍数,属于入门水平;叠加使用满600减100的优惠券,从而以3折的价格拿下,才是正确姿势。沉迷于抢券、满减、低价,甚至近乎疯狂的组员不在少数。
此外,分享购书后的成果,也是组内成员津津乐道的话题。
小组中,有专门的晒书/房专区,很多人家里的书房像个小型图书馆,满满当当的书架是标准配置;更有甚者,会专门买房来藏书。
对于小组成员而言,书籍成了单纯的消费品,倒也符合当下消费主义的潮流;下单之前,他们似乎并不考虑自己会不会真能读完这些书,而是仅仅满足于付款时刻的兴奋,以及收货时刻的短暂欢愉。
正如小组简介写道:“买书时总有一种囤积的热情。阅读时却总没时间、没心情、没机会、没耐心。满架的字纸用怨恨的眼看我……所以,这里只谈买书和藏书……看与不看,再说吧。”
比起分享线上图书店铺的热火朝天,线下实体书店在这里却很少被提及。
基于全国1万余家实体书店和网上书店提供的采样数据,图书业咨询调查机构北京开卷信息今年年初曾发布《2020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报告》。
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码洋规模为970.8亿元,其中电商渠道的码洋规模为767.2亿元,占据近80%的市场份额。(注:“码洋”是图书出版发行部门用于指全部图书定价总额的词语,指图书的原价与册数的乘积)
当电商平台烈火烹油繁花似锦,实体书店满满落寞与无奈。
线下实体书店,到底还有前景吗?
二
实体书店的困局
事实上,自图书电商出现后,每年都会有实体书店倒闭的新闻出现。
一方面,消费习惯线上化早已成为一个大趋势,疫情则加快了这一进程。
受疫情影响,实体书店在房租、人力资源、仓储等成本的重压下生意江河日下,客流量减少、销售额下降,有的最后不得不关店倒闭,其中不乏开业多年的老店与网红书店。
今年3月,有着30多年历史的北京独立书店“盛世情”宣布停业。随后,书店在网上发布的一篇手写告别信小火了一把;8月,开店5年位于静安寺芮欧百货的钟书阁静安店,也以一场主题为“被镌刻的书店时光”的两小时直播向读者道别,曾经的“最美书店”,也难逃闭店命运。
(图片来源:摄图网)
另一方面,内卷的“价格战”让实体书店苦不堪言。
早在2010年,京东图书刚刚上线时,京东和当当两大平台就曾为争夺图书市场发动了价格战。
尽管恶战之后当当偃旗息鼓,但各类电商平台却在之后十年间纷纷崛起,针对图书的促销活动更加多样:满减、买赠、百亿补贴、拼团、VIP会员优惠等等花样齐出。
2020年兴起的直播带货、短视频售书等新兴网店渠道,更是将低价促销作为了重点营销手段,部分网红带货的售书折扣甚至降至3.5折——这已逼近正常图书产品的硬性成本。
对此,出版社与实体书店只能默默承受降维打击。
此前,出版人邱建国就曾有感于出版社赔钱做图书的窘境,以及图书直播生态圈中的“全渠道最低价”“历史最低价”“九块九一本包邮”等低价促销现象,在《让人心疼的书》一文中由衷地感叹:对自己和同行们费尽心血做出的书感到心疼——心疼它的“贱”——被贱卖的“贱”。
在线上平台动辄按书籍定价的4折、5折销售的背景下,实体书店迫于经营压力,所售书籍多数时间不打折,即便推出优惠活动,优惠力度也很有限,8折几乎是优惠的最高力度,因而即便环境优美、服务周到,其所能达成的书籍消费也很有限。
这一点也在《2020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报告》中有所体现。该报告提到,2020年整体网店渠道售价折扣为6折,但满减活动以及促销几乎覆盖全年,而实体书店渠道售价折扣为9折,两渠道存在较大差异。
这就导致,大多数人在线下实体书店,都是“只翻不买”,一旦看到喜欢的,会转而选择在线上搜索购买,毕竟更便宜,何乐而不为呢?
在此情形下,实体书店“光靠卖书不赚钱”已成了近年来业内的共识。
在图书价格不具备优势的情况下,打造融合阅读、生活、美学、娱乐的多元化服务空间体系,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实体书店的生存法则。
三
“书店+”模式能吸引年轻人吗?
值得关注的是,根据《2020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报告》显示,95后购书用户数量占比和件单价有相对明显的增长:25岁以下用户占比从2018的16.4%提升到了2020年的17.6%,95后用户的件单价在2020年跟2018年相比,提升了10%。
拼多多发布的《2020多多阅读报告》也指出,在文学小说书目订单中,95后、00后占比超4成,已经超过了75后读者的比例。
这意味着,此前被视为消费潜力的95后似已成长为图书消费新势力。
基于此,如何更好地满足年轻客群的需要,占领年轻人的心智,成为实体书店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首先是选址以及装修品位越来越贴近年轻人,不少书店场地类型都会选择购物中心、商业区等热门商圈。
不仅如此,明亮温暖的灯光、独具特色的装修,柔软舒适的座椅,这些以往被认为专属于咖啡馆的元素,现在也被搬到了书店中,再加上独特的具有文艺气质的店名,着实吸引了不少年轻人。
诚品书店、西西弗书店、言几又、先锋书店、大众书局……书店不仅成了当代文青的打卡潮流地,有的甚至成了所在城市的必逛景点之一。
其次,书店开始主动迎合年轻人,往书店里叠加各种书籍以外的产品与服务,由单纯的零售型转向体验型、服务型书店。
例如书店+咖啡/茶饮、书店+杂货/文创用品、书店+文创活动/文化服务……在书店里边喝咖啡边读书,参加一场沙龙讲座,再顺带买一个文创用品,这种“书店+”的形式已成为一股风潮。
今年,备受年轻人喜爱的“剧本杀”也开始入驻书店,为“书店+”模式提供了全新选择。
例如,七一建军节期间,上海的1925书局开启了一场“七一”特别版“追寻·前行”红色剧本杀,提供了《追寻》《觉醒时代》《黎明计划》等一批红色主题的剧本,吸引了不少外界关注。
除此之外,“书店+影院” “书店+民宿” “书店+棋牌桌游”……“书店+”模式在跨界混搭的路上越来越会玩。不可否认,“书店+文娱活动”确实是最贴近95后年轻人喜好的选择。
除此之外,许多实体书店还将书店开到了网上,并用网络直播、网上读书会、线上销售等多种方式吸引了一大批年轻消费者,为实体书店带来了一些新的朝气与活力。
可以看出,处于夕阳产业的实体书店仍然韧性十足,还在积极地寻找新定位,探索多元化增长曲线,不断为自身增添新的活力。
在经历漫长寒冬后,面对时代的飞速发展、社会的不断变迁,实体书店经营面对着更多复杂的挑战。
对书店经营者而言,如何将服务从基础的图书、茶饮、文创拓展到空间和内容,增加可盈利的书店产品,同时更好地打造书店IP,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是实体书店“长红”必须面对的考验。
无论如何,实体书店还有很多可为空间,短时间内不会被轻易淘汰。
本文部分参考资料:
1.《“网红”书店过气了?“书店+”模式能吸引年轻人吗?》,中国青年作家报
2.《盲盒模式会是实体书店的下一条出路吗?》,财经下午茶
3.《过气“网红”何去何从?上海“最美书店”缘何闭店?》,上观新闻
4.《让人心疼的书》,邱建国“版话儿”
5.《2020年图书市场这五大趋势,将会如何影响2021?》,开卷报告丨出版人杂志
6.《知识普惠的新时代中国,图书市场应该有什么样子?》,天方燕谈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一味研究(ID:yiweiyanjiu),作者:昔年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