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服务热线400-068-7188

如果大规模使用机器人,我们的制造业怎么办?

分享到:
20 九边 • 2023-02-01 08:20:38  来源:九边 E8112G1

1

(图片来源:摄图网)

作者|九边 来源|九边(ID:ertoumu893)

2014年我参加一个公司培训的时候,那个讲师就是人工智能科学家,他说当初中国加入WTO,一度封死了西方机器人产业。

原来早在上世纪,欧美劳动力太贵,当时对于把工业产能转移到中国还有疑惑,因为我们是从苏东阵营脱离出来的嘛,资本家多多少少觉得有点不保险。所以面对产业工人成本上升,西方最早采取的措施是大规模研发机械臂等技术。

后来的事大家也都知道了,中国加入了WTO,几亿农民进城,以西方工资的零头接收了大量的产能。

既然找到了一个巨大无比的廉价工人池,那些研究工业机器人的公司惨了,中国工人比他们的机械臂廉价得多,他们没了订单,随后大规模倒闭。

这也是为啥大家在十几年前就经常能在电视里看到的机械臂,这些年反而感觉并没有扩散,问题就在这里。

啥时候又重新活过来呢?

其实这事的节点是富士康连续跳楼那段时间,富士康开始思考用机器人替代人力,毕竟再咋压迫机器人,它都不会跳楼。

后来进展非常不顺利,富士康投入了巨资,但是这些年效果非常差。因为手机平板里类似芯片主板什么的高度集成模块,已经是流水线上全自动完成,全程几乎不需要人工参与。

人工主要负责最后的组装部分,这部分非常繁琐,几乎没有技术难度,只需要工人一双手,甚至可以不带脑子,本来也没有多少成本配额。如果用机器人,对机器人的要求又太高。并不是做不出来,而是机械臂成本太高,比人贵得多,以至于强行使用根本不划算。

但是随着中国用工成本不断提升,开发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已经不再是富士康的想法,而是整个工业界的共识,因为中国溢出的产能规模谁都接纳不了。

更关键的是,产业最需要的是稳定的环境,非洲地方倒挺大,不过每隔一段时间政变一次,这咋做买卖?所以并不能到处转移产业。

这个背景下,AI产业和工业机器人产业又拿到了巨额投资搞了起来。

这不最近几年终于出效果了,前几天看了一个新闻,江苏昆山政府宣传部说,富士康已经利用机器人技术,将昆山工厂的员工人数从11万减少到了5万。昆山市政府还表示,包括富士康在内,去年有35家台企在人工智能技术上投入了人民币40亿元。

事实上不止富士康,包括我国的联想、小米都在搞熄灯工厂,也就是整个工厂里全是机械臂,不需要工人,没明没夜地干,不要求涨工资,也不抱怨资本家不执行劳动法。

最凶残的应该是特斯拉上海工厂,对外声称整车制造流程智能化,机器不用休息失误率几乎为0,所以特斯拉的成本可以一降再降,伴随着车价也一降再降,几乎成了价格屠夫。

根据去年的财报,特斯拉上个季度每辆车的净利润达到9574美元,比亚迪单车净利润为1575美元,蔚来和小鹏汽车的单车净亏损分别达到19141美元和11735 美元。所以说面对自动化冲击,其他友商没啥选择,只能跟进。

去年我国装备了30万台工业机器人,全世界一半的机器人都卖到了中国,同比上涨了15%。

大家可能觉得,30万也不多啊。可是这玩意是不休息的,基本上一个可以顶仨,也就是一年替代一百万工人,今后每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长率,十年后就是几千万的劳动力。

更别说还有大量不那么明显的“机器人”,比如越来越多的停车场已经在搞无人值守,再比如银行、超市都更新了最新自动结算系统,这些都会节省大量的劳动力。

可以说,就在最近几年,工业机器人和AI技术大规模替代人力已经成了必然。

其实参考下科技史,就知道上文的估计依旧太保守。无论是蒸汽机,还是汽车,或者后来的个人电脑,一旦价格到了某个临界点,产品功能性也达到了某个标准,会有爆炸性的增长率,很快就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

问题是,技术从来也不是技术本身,还附带着大量的社会学属性。

比如大规模应用后会不会导致工人的失业?对社会整体到底是好处多还是坏处多?

参考之前的工业革命就能明显看出来。

英国在工业革命之后国力迅速增长,很快成为了世界霸权,但是这种霸权是建立在对原有秩序毁灭性破坏基础上的。

早期英国的制造业依赖的是有一技之长的工匠,这些工匠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手艺非常精湛,也因此进入了中产阶级。

但是工业革命后,机器带动机器搞生产,只需要一部分人修理机器的机械师,其他人站在机器旁边做一些机械动作就行了,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现在。

这就导致了原来的作坊纷纷倒闭,而工厂并不需要手艺太复杂的工人,只要能做几个机械动作就行了,类似富士康那种。

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工厂开始大规模雇佣童工,大幅延长工作时长,也就是孩子把父母的工作抢了,一家人竟然要靠孩子养活。

这里就有一个关键问题需要解答,那些从旧产业里淘汰下来的人,他们最终怎么办?

答案是绝大部分没法办。

这些工人很难再进入新产业了,就好像燃油车工厂关闭了,工人们能去电动车那里上班吗?说不定也可以,不过要求的技能完全不是一码事,如果是工程师,大概率得回炉重造,因为现在的电动车更需要的是计算机相关的技术而不是汽车的。

从历史上的经验来看,新技术造成的代价,往往需要一代人去慢慢消化,大家想想当初东北下岗的人就知道了。

这也是为啥日本一直保留着大量僵尸企业,有些公司根本没有任何效益,但是一旦破产,里边的人就没了出路。为了这些人的生计,这些僵尸企业靠着银行救济一直勉力维持,几乎没有任何活力,一个经济体里有这么多“僵尸”,经济能好有了鬼了。

回到本文话题,工业革命之后,欧洲出现了惊人一幕,少量资本家更加富有,绝大部分人更加贫穷。这也导致了后来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工人们要求降低工作时长,提高待遇,一直到“一战”之后工人的地位才重新好起来。

可见技术并不是永远带来好处。技术总是大幅提升全社会效率的同时,大部分人的利益却是受损的。这些人利益受损后起来闹,社会制度也跟着发生变革,达到新的平衡。

所以说,技术进步不仅仅意味着生产力的提升,更会导致阶层的起落,社会制度的变革,以及观念的巨大革新。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说,既然这么惨,咱们可不可以避免技术进步?维持现在的状态挺好的。

事实上是不行的,日本为啥成了那个矬样,三十年没啥进展,大家分析了各种原因,最关键的却很少有人说,日本这个国家的老百姓极度反感变革,对稳定有种近乎变态的渴望,对新东西永远保持排斥状态。每次都是混不下去了,咬牙变革一次,然后就不再向前,在那里精雕细琢,形成一个极度稳定的状态,等着下次混不下去再变革。

事实上美国和德国后来超越英国,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英国对新技术采取保守策略,美国和德国通过内燃机和电力革命,挑战了英国的传统地位。比如英国军舰一开始并不想换内燃机,尽管内燃机有无数好处,但英国是蒸汽机时代的霸主,想一直玩蒸汽机。可是对手不惯着它,德国最新下水的军舰全部换上了柴油驱动的内燃机,英国人才慌了,然后也换装了。

而且跟英国一样的是,由于新产业巨大的变革和极其高效等特点,美国那边最先掌握这些技术的人纷纷变得富可敌国,比如洛克菲勒和卡内基等人就是那个时代的神。但同时美国工人境况也发生了大幅下滑,也发生了汹涌澎湃的工人运动。

这个意义上讲,我国加入WTO后能发展那么快,本质也是因为我们起点实在是太低了,老百姓太穷,往哪个方向发展都是进步。所以无论是改革,还是新技术的应用,阻力都非常小。如今为啥说进入了深水区呢?因为现在已经形成了大量的既得利益阶层,任何改革都要伤及一些人,他们当然不愿意。

也就是说,上一个时代的王冠,往往是下一个时代的累赘。

这一点我们其实体会也很深,曾经中国人最喜欢的东西,无疑是国企的一个编制。后来经济体制改革,面对新技术新管理的冲击,陈旧低效的国企成了累赘,于是有了大下岗。

曾经很多人做梦也想有一个店铺,一直收租金,才有了那句“一铺养三代”,但是移动互联网崛起后,店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大量贷款买店铺的人成了超级韭菜,现在还在还钱。

不出意外,大家现在珍视的很多东西,再过一些年又面临重新估值。接下来的智能革命,冲击最大的,无疑是我们的制造业产业,几乎是“重塑”级别的变革。

此外AI也会影响很多低级白领,比如最新发布的那个hatGPT,想取代作家比较难,但是取代那些财经小编跟玩似的,以后无论是手速还是准确性都不如AI。

但是整体而言,新技术会重塑格局,却不会对格局有太大的改变。

比如第一次工业革命前,英国已经是当之无愧的海上霸主,工业革命只是让它拥有了半个世纪绝对的领先优势。第二次工业革命也爆发在了当时的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美国,而不是非洲或者亚洲。

也就是说,技术革命只会爆发在底子很厚、市场规模极大的国家,而不是随便某个国家。

下一次智能革命也只能是爆发在中美欧这些大国里,其中一个国家取得优势后,可能有一些年的领先优势,其他的立刻就会跟上。

如果无人工厂成熟,工厂只需要电和土地,还有资源,到时候美国辽阔的国土优势是不是就出来了,制造业回归可能也就不再是问题。

但是大家也要意识到,这个世界并不是零和博弈,就算美国制造业重新崛起,也不代表我们就要完蛋。因为产业是依赖上下游的,并不能一起跑,此外制造机器人和维护那些机器也需要大量的理工科人才,这方面我们有优势。

更关键的一点,“吸引制造业”跟打仗不是一码事,更像是在“找女朋友”,你不能总想着控制别人,应该做的是建设更文明更法制更和谐的环境,吸引别人在你这里安全地赚钱。如果你做好了,别人在你这里能赚钱,他怎么会转移呢?

过去四十年我们为啥有这么大的进展,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国超级稳定的内环境,让产业资本安心建厂,今后我们只要坚持这一点,就不用担心制造业都跑了。

接下来的机器人革命也好,智能革命也罢,肯定会塑造一堆“新神”,绝大部分人可能短期都是利益受损的,因为大家都得接受变革的冲击,需要调整,调整永远是痛苦的。

但是国家层面新技术的应用往往会让国力迅速提升,但是肯定会带来大规模的失业。到时候可能会出现英国“维多利亚悖论”,也就是帝国荣光从未如此光彩照人,可是帝国治下的子民却痛苦不堪。

必然会有大量的产业工人被取代,这些工人只能去服务业。这就有点像当初农业机械化的普及,无论是百年前的美国,还是最近几十年的中国,农民都迅速减少,然后进城后变成了工人,如今美国2%的人口就搞定了他们巨大无比的农业产业。如今随着智能化的普及,工人们还有一波迁徙。

问题是一个产业工人,从制造业进了服务业,可以去做软件或者金融吗?(对,端盘子,送快递,写代码,搞金融都是服务业),显然不行,大概率是去做快递等门槛很低的行业。

这时候又出现了一个更关键问题,社会经济是需要购买力的,机器人大规模取代人力,必然会导致购买力下降,因为机器人是不领工资的,开发机器人的工程师又太少。

我们知道,自从工业革命之后,产能一直是过剩的,从来稀缺的都是购买力。

也就是说你生产出来的东西又快又好,可是没人购买的话,也得烂在仓库里,到时候欠银行和原料商的钱还不上,照样得倒闭。这也是为啥说,经济危机都是过剩危机。

中国之前发展这么快,主要也是因为西方有购买力,我们生产的东西通过外贸卖给老外,回款之后扩大产能。

如果机器人大规模替代工人的话,必然的结果就是工人大规模失业,尤其低端岗位。这些岗位对应的工人怎么安排也会是个大问题,这部分人没收入,购买力又从何而来呢?

美国那个竞选总统的华人杨安泽说是要给大企业加税,然后给老百姓补贴。

初看觉得这人又是个信口开河、无下限讨好选民的民粹主义者。其实仔细了解就能发现,他的说辞背后有一套严格的逻辑,并得到很多经济学家的支持。

他的意思是大公司雇佣那么点人,生产那么多商品,赚那么多钱,长期看可能是有害的。因为老百姓没有工作,没有钱,你那些东西卖给谁?卖不出去你不也得倒闭吗?此外穷人多了也会导致社会动荡,弄不好大家一起死。

事实上各国现在都养着一群闲人,欧洲就不说了,福利社会,日本有一堆僵尸公司,哪怕我们身边,大家肯定认识几个人,他们的公司根本没有任何业务,他也每天去上班。

他们在这个社会上没啥合适的岗位,但是不养他们又可能会导致大规模的动荡。机器人革命会导致很多人失业,但是少数公司变得富可敌国,最后只能是他们出钱养着那些没工作的人,不然大公司也别想好好赚钱。

当然了,这种“供养”也不可能让你过得太爽,只是维持一种凑合混下去的标准,想过得好,还是得自己想办法。

文章写到这里,其实结论已经很明显了。

1、智能化和机器人大规模铺开,基本上不可避免;

2、无数人的利益会受损,少部分人变得更富更强,由于整体效率提高,国力也会大幅提升。机器人的大规模使用会导致工人失业或者降薪,但是我们的制造业反而会更强

3、变化既然没法避免,就该去拥抱,而不是回避,不然就成日本了。我国现在每年用掉的工业机器人占全世界的一半,今后只会更大。今后成本下降,效率上升,可能会一定程度上降低制造业外流,但是工人被替代却是几乎不可避免。

4、国家层面可以通过推动利益转移来弥补一部分损失,不过对于很多人来说,依旧是很痛苦的转型,尤其这两年刚毕业的这些,一进入社会,就面临一个急剧变化的世界。技术变得太快对于社会是好事,对于个体不是啥好事。

不过也没啥办法,只能是持续学习,不断适应,毕竟,唯一不变的,可能就是变化本身了。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九边(ID:ertoumu893),作者:九边 

本文来源九边,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前瞻网的立场。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与广告投放请联系: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p18 q1 我要投稿

分享: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产业研究院

中国产业咨询领导者,专业提供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升级转型、产业园区规划、可行性报告等领域解决方案,扫一扫关注。

前瞻数据库
企查猫
作者 九边
新媒体
22850
关注
72
文章
10
前瞻经济学人App二维码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研究员周关注榜

企查猫(企业查询宝)App
×

扫一扫
下载《前瞻经济学人》APP提问

 
在线咨询
×
在线咨询

项目热线 0755-33015070

AAPP
前瞻经济学人APP下载二维码

下载前瞻经济学人APP

关注我们
前瞻产业研究院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我要投稿

×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