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英不懂中国式招聘
(图片来源:摄图网)
作者|沙拉酱 来源|新熵(ID:xinshangxz)
社交与招聘的相爱相杀。
2014年试水大陆市场时,脉脉刚成立不到一年,BOSS直聘还在孕育之中,全国的互联网招聘市场还是“北智联,南前程”的天下。将社交和招聘融为一体的领英,一时间成为了高端人才招聘的“宠儿”。
“那个时候,用领英是个很‘洋气’的事,我用领英是因为一位同事推荐的,说很多老板和猎头都会在上面找人。领英就像个职场版的Facebook,像是你维护的一个‘门面’。”老用户张佳这样说道。
2021年底,以“社交”见长的领英取消了社交内容,自废武功转而做专门的招聘平台,如今不到两年便彻底败走。
除了不再社交外,领英还有其他致命问题吗?由此也引发思考,做招聘就一定要做社交吗?招聘和社交的底层逻辑到底是什么?招聘行业的商业困境,以及大模型、元宇宙等新概念又会为其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和机会?
一
领英“水土不服”
5月9日,领英官方公众号推送了《致领英职场会员的一封信》,宣布领英职场将于今年的8月9日正式停止服务。这个诞生于硅谷,被微软收购的社交招聘APP,在中国市场存在了近十年,终于棋错一招无疾而终。
图片来源:领英公众号
领英败走中国,或许是从决定不再做社交开始。
2021年10月份,领英对外发布声明称,将进行战略调整,不再提供原创内容的发布与互动功能,并将于年内推出一系列新的产品与服务。
彼时,领英中国总裁陆坚是这样解释其未来战略的,“在过去的18年里,领英在全球已逐渐演变成重要的社交媒体平台和招聘平台,然而在进入中国的过去7年间,我们看到相比国内其他的社交媒体平台,领英作为媒体的规模要小得多。而在招聘方面,尤其是在中高端职位和海外人才的招聘方面,领英是非常有优势的,未来也大有可为。”而对后续的战略,领英大概给出了三个方向——出海、被动招聘、成为“推荐人”。
两年时间过去,一纸公告停止服务的结果无疑宣布了以上战略的失败。但如果不去做“马后炮”,而是放在当下的环境,领英对招聘市场的信心,还是非常正确的。
2021年,中国网络招聘行业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市场规模同比增长几乎达到50%。但是,领英在看到这块蛋糕的同时,在如何吃到这块蛋糕上欠缺了一些考虑。
图片来源:艾瑞咨询
背水一战的战略中,领英想要做中高端人才的招聘,但没有社交,单纯的“被动招聘”真的符合国内的职场文化吗?
曾经的领英用户、北京某奢侈品牌HR贝拉就表示,“中高端人才往往需要HR更主动地联系,这个底层逻辑没问题。但问题是,领英整个平台的社交属性不在之后,用户的活跃度也就随之降低了。”
贝拉就举例道,“以前,很多用户在没有求职意向的时候也会逛领英,这给了我高效触达他们的机会。现在,也许我也能发送问候问问他们是不是有求职意向,但对方却已经不活跃了。”
贝拉还补充道,另一个问题是,很多中高端岗位的求职者和招聘者都需要很长时间的考量,不是个一蹴而就的生意,这就更需要一个兼具社交与职场属性的平台去维系他们的联系。
“包括我自己在内,原来的领英用户有的开始用脉脉,有的用猎聘。不瞒你说,我甚至在探探上找到过候选人。”贝拉最后说道。
另一方面,领英的产品体验从交互习惯来说,也似乎对中国用户的本土化探索做得还不够。
一位行业知情人就透露道,“因为领英核心技术和产品部门都在美国,他们想要优化页面,需要给美国技术部投递需求,加上审核、等待回复的时间,一个需求需要3-6个月才能更新。而像脉脉这样的国内软件,在2018、2019年的时候几乎每周都在做更新。”
但是,APP交互这种东西就是发现微小的需求就要立刻调整,因为这一点点的“别扭”很可能就是用户放弃你的最后一根稻草。在社区APP如此白热化的竞争下,大家对这类APP的耐心和忠诚度都不会高。一个需求几个月都更新不了,这恐怕不是谁都能等得起。
二
招聘离不开社交?
领英中国的退出也引发出另一个问题——做招聘就一定要做社交吗?
在招聘+社交的领域中,国内有非常成功的平台,如BOSS直聘和脉脉。
BOSS直聘精准地解决了求职过程中无效沟通与等待的时间,一句“找工作和BOSS谈”深得求职者的心;脉脉则是从职场社区文化入手,解决了求职过程中信息差的问题。
但不做社交的传统招聘平台也有佼佼者,比如说前程无忧。2022年,招聘APP有效使用时间排行榜上,前程无忧和BOSS直聘都处于断层领先的位置。
图片来源:艾瑞咨询
那么,招聘与社交到底是什么关系?
科技行业投资者林晓佳给出了自己的见解,“我认为招聘要不要做社交,取决于你要面向哪类求职者,和哪类雇佣者做招聘。”
林晓佳进一步解释道,“其实,不难发现,社交+招聘成功的案例是面向中高端人才市场的,他们通常是白领求职者,有几年的工作经验,他们不满足于只看一个招聘信息就‘一键投递’,而是更倾向于花时间了解岗位是否符合自己的职业规划。而对中高端人才招聘者来说,他们也更愿意接受内推,或者先去建立深层沟通,而不是简单面试就决定用人。”
对此,脉脉联合创始人王倩也表示认同,“我认为,招聘,尤其是中高端人才的招聘的核心要素是信息和效率。”王倩进一步分析道,信息层面来说,中高端人才不论是求职还是雇佣都更少地采用“一键投简历”的方式,很多有五年、十年经验的人才甚至不会去招聘软件,他们通过熟人人脉就可以完成跳槽。而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敏感性,企业很多高层招聘也未必会发布,这就造成了中高端人才招聘市场的信息差。
“这个信息差如何缩减,我认为,社区文化和社交是一个途径。”王倩这样表示,“通过职场社区,吸引留意、关注职场信息的人才,增加活跃度,进一步稀释求职者和雇佣者的信息差,并能切实提高沟通效率。”
另一方面,虽然不重点做社交但仍然效率极高的前程无忧,主打的则是更基础的招聘市场。比如,基础的销售、行政,或者蓝领人才招聘。这些岗位的标准更加容易量化、统一和考量,完全可以通过“群投”来提高求职效率。而雇佣者和求职者之间的沟通,更多围绕求职者的技术和资历,更少涉及到理念和价值观,因此对“社区”“文化”“社交”等属性的要求并不高。
三
新技术,新招聘
事实上,招聘和社区一起做,也并不只有益处。比如,一些做招聘+公司评价的平台就会因为有过多的负面舆情而苦恼。毕竟没有一个“金主爸爸”愿意看到自己满屏的“差评”。
对此,林晓佳就评价道,“任何有评价、社区属性的平台做TO B商业化都会有这样的困境。一方面,他们要维护评价的公正性和用户的自由度,来保障用户感受;另一方面,他们也要优化评价去维护客户。这中间的平衡很微妙,招聘社交软件自然会有这样的困境和不断迭代的需求。”
社交也许未必是招聘的核心“武器”,但不断的创新一定是。王倩就表示,“我坚信大模型会改变网络招聘的未来。”
她进一步解释道,“就拿AIGC来说,它就可以改变招聘的体验——比如,很多用户是不太会写简历的,同样的雇佣者也未必会写招聘JD。AIGC可以在这方面帮助双方润色文字、更准确生成简历和JD,而更准确的信息,才能更高效地相互匹配,从而提升招聘的整体效率。再比如,ChatGPT也可以帮助HR做一些初步的沟通,来帮助雇佣者提高工作效率。”
而对ChatGPT未来在招聘领域的展望,王倩则表示,“未来也可能出现AI猎头、AI职业规划师等,在职业规划、求职过程中给予信息搜集、初步沟通甚至情感疏导的帮助,大大优化求职者的求职感受。”
不断地接受科技创新的同时,未来招聘软件的核心竞争力还有精准的定位,和极致的差异化。
要做“小而美”就要把“小而美”做到极致。比如,BOSS直聘就极致地解决了招聘沟通效率的问题。林晓佳就举例道,“除了全职求职者,兼职、实习、在校生招聘等细分赛道也可以关注。”王倩则补充道,“你能解决多少人力,就能‘吃下’多大的‘蛋糕’。”
另一方面,精准算法下的供需匹配,也是求职软件核心的竞争要素。贝拉就总结道,“对于HR而言,‘推得准、回得快’就是硬道理,我相信对求职者而言,也是同样的。”
领英中国的退出,或许有其必然性在内,但绝不是社交招聘的失败。无论社交与否,互联网招聘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文中张佳、贝拉为化名)
参考资料:
《独家专访领英中国陆坚:放弃社交媒体后,领英的中国故事何以为继?》腾讯新闻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新熵(ID:xinshangxz),作者:沙拉酱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