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商加码云计算:吴世俊、胡志强、陈海锋的“中场阻击战”
作者|沈浪 来源|智能相对论(ID:aixdlun)
云厂商“短兵相接”:价格战打响
“云改数转”多年,三大运营商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
根据三大运营商前不久发布的2022年全年财报,各家的云计算相关业务均取得不错的发展,三家增速超过100%,领先业内平均水平。其中,天翼云收入达到579亿元,同比增长107.5%;移动云收入503亿元,同比增长108.1%;联通云收入361亿元,同比增长121%。
从这个成绩来看,结合我国的市场环境和国情,三大运营商的云业务大有赶超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等互联网云厂商的趋势。
事实上,根据IDC发布最新的《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2022下半年)跟踪》,在公有云IaaS + PaaS层面,中国电信的天翼云以10.3%的市场份额赶超腾讯云,成功跻身国内云厂商前三。
虽说如此,但是前二的阿里云与华为云依旧占据着不小的市场份额,分别为31.9%、12.1%。随着这几年云服务市场增速放缓,运营商云们是否能继续增长向前也还未可知。
与此同时,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等互联网云厂商不断拓展云服务边界,新的价格战也在打响。那么,天翼云、移动云与联通云三大运营商云的中场战事打得要比前些年更激烈一些吧。
与国内互联网科技厂商的云计算厂商负责人频繁更迭不同,运营商云的负责人——移动云的吴世俊、天翼的胡志强、联通的陈海锋似乎一直“稳坐钓鱼台”,政策带来的天然利好让这些厂商的业绩稳步提升,掌舵人也往往高枕无忧。
但毕竟是市场经济,在新的形势下,被激烈的“民间”云计算厂商的竞争所波及,也在所难免,这考验着运营商云领导人的能力,能不能行,到了炼取真金的时候了。
一
云厂商“短兵相接”:
价格战打响
今年4月,阿里云向云服务市场抛出一记“重磅炸弹”——史上最大规模的降价,其核心产品价格全线下调15%至50%,存储产品最高降幅达50%。
此外,阿里云还推出了“飞天免费试用计划”,面向1000万云上开发者提供包括ECS、数据库PolarDB、机器学习PAI等在内50款云产品的免费试用,时长支持1个月、3个月到长期免费等等。
力度之大,令市场乍舌。由此带来的反馈也非常显著,根据阿里云官微消息,自上月宣布降价和核心云产品免费试用以来,已有超过100万人次访问阿里云官网的免费试用。阿里云开发者业务负责人孟晋宇透露,未来还将进一步扩大免费试用范围。
阿里云成功打响第一枪。随后,市场上的其他云厂商也很快反应过来,腾讯云和移动云相继跟进。就在同一天,腾讯云和移动云宣布对旗下云服务产品进行降价,最高降幅分别可达到40%与60%。
相比起来,移动云的反应似乎比腾讯云更为紧张,其降价政策在第二天(也就是5月17日)生效,而腾讯云的则是推到了6月1日生效。
结合三家的降价政策来看,目前降价的空间主要集中在主机、服务器等硬件产品上,对应的正是云服务市场的IaaS层。而这同时也是运营商云现阶段的主要服务领域。
由于入场较晚,更上层的PaaS与SaaS由互联网云厂商所主导,运营商云凭借手上掌握的大量云网资源开始向IaaS层进军。根据2022年全年财报披露,云网建设依旧是三大运营商的主要发力点。
面向2023年,中国电信的资本开支为990亿元,其中算力投资195亿元,IDC投资95亿元;中国移动的资本开支为1832亿元,其中算力网络资本开支452亿元,新增投产云服务器超过24万台、新增投产对外可用IDC机架超4万架;中国联通的资本开支为769亿元,其中算网投资占比将超过19%、同比增长超过20%。
降价拉客以及追加云网资源投入建设,成为了三大运营商继续主导IaaS层的关键举措。尽管像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等不少互联网云厂商巨头都还需要向运营商租赁数据中心、网络资源,但底层资源租售所带来的利润并不高,因此三大运营商云卯足了劲向上层拓展。
二
运营商云的
“中场困局”
与国际云服务市场不同,国内市场在分工上并没有那么明确,没有任何一家云厂商言明只做IaaS或只做SaaS,更多的动作还在不同层级之间游走,相互试探各层的边界,开拓自家的服务领域。
这一情况促使国内云厂商处在一个较为不稳定的状态。对于运营商云而言,随着市场的局势变化,这种不稳定将有可能进一步加剧。
一方面,价格战打响,IaaS的利润将被进一步挤占。事实上,在2017-2018年,国内的云服务市场就有过一次转折,期间基础产品包括数据分析、数据库、计算等毛利率水平都面临下降。原因正是国内云厂商打价格战,引发行业竞争加剧。
另一方面,上层SaaS在今年大模型的推动下有望引来爆发。人工智能技术正在跨向一个全新的阶段,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模型产品正在革新应用路径,为各行各业带来了更明确的数字化转型模式。
对比国内几大互联网云厂商和三大运营商云的行业应用案例,可以发现当前运营商云的行业应用比较有限,主要集中在金融、政府、教育、医疗、工业等领域,像游戏、音视频、文旅、新零售、媒体、汽车等市场热门领域主要由华为云等互联网云厂商在做。
围绕大模型,以各行各业的应用为导向,上层的竞争尤为激烈。截至目前,阿里云、百度智能云、华为云等都相继投入了大模型产品竞争,新的技术比拼也已经打响,投入增加,回报还有待观望。从目前的信息来看,运营商们似乎并不打算立刻跟进。
诚然,运营商云有着其他互联网云厂商无法比拟的行业优势,但是随着发展的深入,很多的问题也将逐步暴露出来,亟需运营商云解决。
比如,运营商云的自主可控问题,作为国资背景的云,运营商云面向行业最有力的竞争亮点即是安全、可靠。但是,三大运营商云的云基础架构都并非自研,中国电信是基于OpenEuler20.03LTS版本自主研发的,中国移动是基于OpenStack开源系统开发的,中国联通则是基于OpenEuler+OpenStack开发的。
在过去诸多案例表明,自研架构在安全、性能和兼容性上更有保障,采取开源架构则缺乏自主可控。从某种程度来说,三大运营商云在安全可靠上要做的事情还很多,除了掌握云网资源之外,还需要进一步把控技术体系的自主研发。
总的来说,云服务市场变化很快,要投入花钱的地方也非常多,完整的产业链条构建需要加大资源资金投入、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等等。
尽管三大运营商云的增长很快,但是就目前公布的数据来看,国内所有云厂商能盈利并长期保持的并没有,整体还面临着如何做大市场蛋糕的问题。
与国内任何一家云厂商一般,行业的问题同时也是运营商云们的问题。有专业人士认为,降价有望做大市场,让更多需求释放。
从这点来考虑,中国移动的紧急降价,也不失为一个担当举措。而对于运营商云而言,或许还需要站在全行业的角度去思考市场的整体发展,是放弃一些个体利益来促进市场做大,还是继续握紧手上的云网资源,稳定基本盘?
以上种种,都在运营商云行至中场的阶段爆发出来。
三
国内云厂商,
最终被迫分工
云相关的行业应用和技术升级正在加速。
尽管当前云厂商还没有划清楚业务边界,仍有大包大揽的想法。但是,随着技术趋势的推进,或许将迫使不同背景的云厂商不得不回归本家优势,进行专业分工,如运营商云专注底层基础设施建设,互联网云厂商强化上层行业应用等。
以近期较火的大模型为例,实际上阿里、华为、百度等互联网厂商在2019年就已经开始了大模型研究。直到今年,ChatGPT概念走红,大模型加速进入大众视野,推动相关的应用升级,各家进而开始大规模宣传自家的大模型。
而三大运营商并没有相关的长期积累,而这一类的技术研究也并非通信运营商的专长领域。对应的,云网资源才是三大运营商的核心优势,比如中国电信目前就拥有700多个数据中心和3000多个边缘DC,IDC 机架达到 51.3 万架,其中近80%部署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4个重点区域,紧紧把控着全国经济发达地区的云网资源。
根据公开数据,运营商占据国内50%以上的机房资源。「智能相对论」研究发现,云网融合、云网安全等方面正是三大运营商云打造差异化竞争力的关键。目前,云与网络的敏捷打通与互联正在成为新时代数字化升级的重要支撑,也是将运营商们固有优势转化成为新优势的关键。
在三大运营商的布局下,云网融合也在稳步推进,目前中国电信打造了“2+4+31+X”的云网基础设施布局,中国移动则形成了“N+31+X”三层资源布局,中国联通则是“5+4+31+X”新型数据中心体系。
回归专业领域而言,三大运营商云的核心战场在IaaS,而互联网云厂商的增长空间则是PaaS+SaaS。这一分工随着接下来云服务市场的竞争加剧,或许将进一步明确。
从中场开始,三大运营商云开始走出自己的道路。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智能相对论(ID:aixdlun),作者:沈浪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