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夺“经济第一城”,京沪靠什么?
作者|阿力米热 来源|时代周报(ID:timeweekly)
京沪两地的经济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作为全国仅有的两座4万亿GDP城市,上海、北京上半年的经济“成绩单”再次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上海市GDP总量达到21390.17亿元,同比增长9.7%,增速跑赢全国,在已公布经济数据的城市中,仍坐稳龙头。
紧接其后,今年上半年,北京市GDP总量也实现2万亿元的突破,达至20621.3亿元,同比增长5.5%,与全国增速持平。
单纯从GDP总量来看,上半年,北京与上海的差距仅为768.87亿元,而去年全年的差距则是3041.9亿元。
下半年时间,京沪如何发力,冲刺“经济第一城”?
一
上海:新能源汽车产业增长快
在上海统计局的相关解读中,“回升向好”成为上半年“成绩单”的关键词。
上海作为全国经济第一城,从2006年GDP首破万亿到2021年成为“4万亿俱乐部”魁首,一直被寄予厚望。今年上半年,上海GDP总量达到21390.17亿元,继续保持全国经济中心城市首位。
从经济结构来看,随着内部需求回升,上海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35.12亿元、5082.60亿元、16272.45亿元。其中,第三产业继续发挥着经济增长“稳定器”作用,占上海全市GDP总量的76.07%。与去年同期相比,该比重降低了0.74个百分点。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今年上半年经济数据看,上海第一、二、三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三产业占比过大、第二产业占比过小的问题有所缓解。
“从产业结构优化动因来看,主要得益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以及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六大重点产业持续发力。”曾刚说。
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的同时,上海工业生产修复正在加快。结合数据来看,工业战略性新型产业依旧领跑,其中,新能源汽车工业产值、产量分别大增69.8%和65.7%,成为工业生产中的亮点之一。
△ 正在充电的新能源汽车 图源:摄图网
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地之一,今年1-6月,上海市场消费正稳步恢复。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2%。
较为可观的数据在于,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速均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其中,住宿和餐饮业增长强劲,增加值达到193.66亿元,同比增长41.8%。
上海服务业稳定恢复,也与消费领域回暖互为印证。
上半年,上海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9377.56亿元,同比增长23.5%。从主要商品类别看,限额以上汽车类、金银珠宝类、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同比增长41.5%、38.3%、26.7%。
而消费需求释放的另一面,是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今年1-6月,上海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870元,同比增长9.9%。与此同时,城镇调查失业率也比一季度下降0.1个百分点,平均值为4.8%。
二
北京:数字经济成为新动能
与上海的经济走势相似,上半年北京生产和需求领域都在持续改善,GDP总量实现20621.3亿元,同比增长5.5%,比一季度提高2.4个百分点。
从生产领域来看,与上海稍有不同的是,北京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
去年一季度,北京还有一定规模的新冠疫苗的生产,进入二季度疫苗产量缩小,影响同期对比基数变化,从而导致其工业增加值下降。
如果剔除疫苗因素,上半年,北京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6%,比一季度提高2.8个百分点。在工业重点行业中,汽车制造业增长16.1%,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0.9%,五大装备制造业增长15.3%。
从需求领域来看,随着消费环境不断向好,北京消费品市场也在持续恢复。
上半年,北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转负为正,一季度是-0.7%,二季度回正后,整个上半年实现增长4.5%。接触性行业和领域中,住宿、餐饮、交通运输业、文体娱乐业的上半年整体增速有所提高。
此外,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同样在持续复苏。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达1018.5万人次,同比增长55.5%;实现收入17.4亿元,增长30.6%,已超过疫情前的水平。
从整体来看,上半年北京经济实现增长,经济结构也进一步优化。这不仅包括优势行业的支撑带动和接触性行业的持续恢复,还离不开新兴动能表现活跃,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
上半年,北京数字经济实现增加值9180.5亿元,占GDP比重为44.5%,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专精特新”企业增势较好,增长4.7%,明显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新设企业数量增加,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叶堂林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近年来数字经济是发展的重点领域,也是优势领域,尤其在平台经济和信息服务业方面优势明显,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此外,北京正在打造数字标杆城市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政策驱动了‘专精特新’企业的快速增长。”他说道。
三
经济差距在缩小
北京与上海这两大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很多不同的特点。从城市定位来看,北京侧重于首都功能,上海侧重于经济和金融。
虽然两者之间的定位不同,但近十年来,北京的经济总量正持续上升,逐渐接近上海。到了2022年,两地的差距为3041.9亿元。
若从今年上半年的数据来看,两者之间的差距为768.87亿元,仅为去年全年差距的1/4左右。
缩小的差距体现在哪些方面?
时代周报记者留意到,与2022年全年数据相比,今年上半年,第三产业是京沪两地GDP差距缩小的重要原因。具体来看,上半年北京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7713.6亿元,领先上海1441.15亿元。
这也表明,北京的经济实力不可忽视。
叶堂林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尽管这些年来北京GDP增速逐年降低,但部分原因是采取了高质量发展战略。北京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通过淘汰掉低效能产业环节,降低发展增速以实现产业资源高效利用。
“2010年北京市人均GDP达到10070美元,进入了后工业化阶段。按照普遍规律,当经济总量达到一定水平后,经济增长速度会有所下降。其次,北京主动‘瘦身健体’,采取减量发展战略,坚决疏解非首都功能,为其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很大的积极效应。”叶堂林说道。
而对于上海来说,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同全国相同:内需偏弱、投资动力不足。
从财政方面来看,今年上半年,上海地域内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10702亿元,同比仅增长1.1%。
曾刚认为,“虽然(上海)上半年主要指标增长好于全国,主要行业实现较快增长,财税收入明显回升,但上海仍然面临外部环境复杂严峻、有效需求总体偏弱、投资动力不足的问题”。
而民营经济作为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刚认为,上海可以利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提供的机遇,与江苏、浙江、安徽等省份及其城市,联合建设跨地域世界级产业集群,助力中小企业资源对接、要素整合,推进惠企政策落地,有效拉动民间投资增长。
“与此同时,上海也应重视发挥华为、阿里巴巴等民营企业在上海AI产业创新发展、跨地域跨领域创新联盟、产业集群建设方面的核心关键作用,将上海打造成海纳百川的产业创新高地。”曾刚说道。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时代周报(ID:timeweekly),作者:阿力米热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