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带火的碳化硅产业,未来有星辰大海吗?|九鼎投资观察
作者|九鼎投资 来源|九鼎投资(ID:JD_Capital)
在新的宏观背景下,PE机构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风口”?什么样的投资逻辑能真正穿越周期?
始终坚持行研驱动,是九鼎投资的重要策略之一。在「九鼎投资观察」栏目中,我们会不定期分享在各产业细分领域的深度研究和思考,以把握企业的成长性和确定性投资机会。
……
碳化硅又一次成为了社交话题的焦点。
当地时间3月1日,特斯拉在其首次投资者日活动上表示,为进一步降低车辆成本,计划在下一代电动汽车动力系统中减少碳化硅(SiC)晶体管75%的使用量。
受此影响,欧美市场及中国A股市场相关芯片制造商的股价曾纷纷下跌。
碳化硅作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适合制作高温、高频、抗辐射及大功率器件,一度被视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理想材料。特斯拉,曾打响碳化硅上车的第一枪。
2011年,科锐(Cree,已更名为Wolfspeed)公司推出全球首款碳化硅功率半导体——SiC MOSFET(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5年后,特斯拉发布第四款车型Model 3, 该车型的主逆变器安装了24个意法半导体(ST)公司生产的SiC MOSFET功率模块。
此后,SiC不仅成为半导体厂商激烈涌进的热门赛道,也在全球新能源车市场加速上车。
在九鼎投资看来,特斯拉此次宣称将减少碳化硅的用量,对碳化硅行业的影响不大。
首先,碳化硅的确拥有更优性能。据Wolfspeed测算,将纯电动汽车逆变器中的功率组件改成SiC器件时,可显著降低电力电子系统的体积、重量和成本,提升车辆5%-10%的续航。
其次,受益于技术进步和行业规模化的影响,碳化硅功率器件的价格呈下降趋势。
尤其在技术方面,碳化硅器件的原材料——衬底和外延片的单位面积价格会随着尺寸的增大进一步降低。而且,在碳化硅单晶的生长方法上,业界在尝试用最新的液相法替代传统的气相法,以提高碳化硅晶体的良率,降低碳化硅的整体生产成本。
九鼎投资判断,待碳化硅的成本降至一定程度,特斯拉或许还会再增加碳化硅的用量。
像特斯拉这样的“价格屠夫”还是少数。目前,宝马、奔驰、大众等一众车企,已纷纷与Wolfspeed、英飞凌等厂商合作,以确保碳化硅产品的稳定供应。
据法国市场调研机构Yole统计, 全球碳化硅功率器件市场规模预计从2021 年的10.9亿美元,增长至2027年的62.97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 34%。
从细分应用领域来看,2027年,碳化硅在汽车领域的市场规模将达49.86亿美元(占总规模的79.18%),在光伏及储能领域的市场规模预计增长至4.58亿美元。轨道交通领域,预计也会为功率器件市场贡献超过1亿美元的增量空间。
可见,汽车将是未来碳化硅最大的应用市场,碳化硅在其他多个领域也有一定成熟应用。总体上,市场对高性能的碳化硅功率器件保持需求增长状态。
“优等生”和“香饽饽”
电子工业的进程,离不开半导体材料的发展。
最早的电子工业,始于1906年李·德福雷斯特发明的真空管,它具备开关、放大的功能,是最早的电力电子器件。
一个典型的应用是,真空管是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的主要构成部件。当时的ENIAC占地140平方米,重量达30吨,并需要一个小型发电站专门为其供电,1940年的运行成本为当时的40万美元。
由于真空管体积大、易破损、能耗高、老化快等缺点,学界一直在探寻其替代品。如今,作为真空管替代品的半导体器件,在材料上已历经三次大迭代。
和前两代相比,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具有高热导率、高击穿场强、高饱和电子漂移速率和高键合能等优点,可满足现代电子技术对高温、高功率、高压、高频以及抗辐射等恶劣条件的新要求。
作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代表,碳化硅(SiC)和氮化镓(GaN)各有千秋。
例如,氮化镓有着更高的电子迁移率,更适合于高频的应用。目前,氮化镓较多用于射频(RF)电子器件中,在5G通信、国防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碳化硅则具有更高的热导率,更适合于更高功率的应用,包括电动汽车和数据中心、一些太阳能设计、铁路牵引、风力涡轮机、网格分布与工业和医疗成像等。这些场景不总是进行高频开关,但需要在很高的电压和优良的散热环境下运行。
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另一个优点是,安全、环保,不会像砷化镓(GaAs)、砷化铟(InAs)、磷化铟(InP)等第二代半导体材料对环境和人体产生危害。
相比于碳化硅,氮化镓在材料端制备环节存在更大技术难度和更高的成本。目前,氮化镓器件主要基于碳化硅衬底。
当前,行业内已实现量产的碳化硅功率器件有SBD(肖特基势垒二极管)和MOSFET(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二者分别针对传统硅基FRD(快速恢复二极管)和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的不足以实现替代。
但碳化硅不是新材料。资料显示,碳化硅是由美国人艾奇逊在1891年电熔金刚石实验时,在实验室偶然发现的一种碳化物。
作为一种在100多年前就出现的老牌工业材料,为何现在才成为市场关注点?
这是因为,过往以集成电路为主的电子产品,基本不需要面对高温、高压、高频的场景,硅材料基本能应对。而近年随着新能源等产业的发展,新能源汽车、光伏及轨道交通等对半导体材料有着高要求的场景出现了。
就新能源汽车而言,当前续航里程大部分在700公里以内。电池能量密度在短期内的提高程度有限,众厂商将目光投向了补能效率。
此前,多数新能源汽车采用的是400V电压平台。2019年,保时捷发布了全球首款搭载800V电压平台的汽车后,比亚迪、小鹏、吉利等车企纷纷跟进。相比400V电压平台,800V高压平台可支持汽车有更长时间的快速充电。
在800V甚至更高电压水平的平台上,原本的硅基IGBT芯片达到了材料极限,性能更好的碳化硅功率器件成为其理想替代。
弱供给下的软肋:成本、产能
当然,现实与理想存在差距。
在一文中,九鼎投资提到,受限于高成本的制约,碳化硅功率器件在短期内还无法完全取代硅基IGBT。
碳化硅功率器件的成本究竟有多贵?
东尼电子(603595.SH)的财报显示,2022年,该公司半导体业务营收1676.56万元,销售碳化硅衬底4190片。由于东尼电子半导体业务全部为碳化硅衬底,计算得出该公司碳化硅衬底的每片单价为4001.33元。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的数据,衬底约占碳化硅器件成本的47%。以此推断,2022年,单个碳化硅器件的出厂价为近万元。
相比之下,硅基器件就便宜多了。美国半导体企业安森美的数据显示,2022年7月28日,在650V产品上,SiC MOSFET的原厂报价,是硅基IGBT的3.2倍。在1200V产品上,前一器件的原厂报价为后者的2.2倍。
除了贵,特斯拉计划减少碳化硅用量背后还有一个原因:碳化硅产能不足。
据市场估算,预计平均2辆特斯拉纯电动车就需要一片6寸SiC晶圆。以年产能100万辆Model 3/Y计,特斯拉一年需要超50万片6寸晶圆,而目前全球SiC晶圆总年产能在40万~60万片。这意味着,全球碳化硅的总产能可能都不够特斯拉一家消耗。
限制碳化硅量产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技术,尤其是衬底的制备技术。九鼎投资大致梳理了碳化硅衬底的制备流程:
首先,将高纯硅粉和高纯碳粉按一定配比混合、反应合成碳化硅颗粒。再经过破碎、清洗等工序,制得高纯度碳化硅微粉。
接着,生长碳化硅晶体。以主流的PVT 法(物理气相传输法)为例,将高纯碳化硅微粉和籽晶(生长单晶的“种子”)置于长晶炉加热,形成气相物质。它们在温度梯度下,会在籽晶处结晶,再形成圆柱状碳化硅晶锭。
此后,晶锭经过切割、研磨、抛光等工艺后,得到碳化硅衬底。
上述过程存在诸多难度,如:碳化硅粉料合成过程中的环境杂质多,难以获得高纯度的粉料;碳化硅单晶需在2300℃以上高温环境生长,周期长、控制难度大,易产生微管、包裹物等缺陷;碳化硅单晶有200 多种不同晶型,但仅4H和6H两种晶型适合应用,因此在生长过程中易产生多晶型夹杂缺陷。
由于衬底制备难度高,碳化硅产品的良率普遍不高。2022年8月,露笑科技(002617.SZ)曾表示,该公司的碳化硅良率为50%,“已达到全球一流水平”。
此外,晶片尺寸越大,对应晶体的生长与加工技术难度越大。
1990年,2英寸的碳化硅晶圆已研制成功。但直到2015年,业界才出现8英寸的碳化硅晶圆,且目前8英寸的碳化硅晶圆质量还不够成熟。当前全球市场上,已成熟产业化的碳化硅晶圆为4英寸和6英寸。
站在厂家的角度,碳化硅产能供给不足还关乎几个方面:耗钱、耗时、耗人。
建设一个晶圆厂分为多个步骤:选址、厂房建设和厂务配套、设备导入/调试、工艺开发与验证、产品研发与验证、以及产能爬坡。
从资金成本来看,据统计,建设一条晶圆产线,4英寸线需1亿元,6英寸线需10亿元,8英寸线则需40亿元。
从时间周期来看,建一个晶圆厂房需8-15个月;一些关键设备的交期达15个月以上;做完两轮验证又需耗时数月。整体上,晶圆厂从开始建设到大规模满产出货,可能需3~5年。
从人的层面来看,九鼎投资了解到,碳化硅行业真正热起来是在2018年前后。尤其在特斯拉将碳化硅带上车之前,市场对于碳化硅的需求很少,相关公司的经营情况不乐观,导致在碳化硅行业坚持下来的高端技术人才并不多。
就算SiC晶圆厂有高端人才,也不代表能量产SiC器件。SiC器件厂商要有成体系的发展,在器件设计、工艺开发、设备、生产、检测、动力、质量、供应链等方面都不能有短板。一般而言,一个晶圆厂的正常运作,需200人以上的团队。
亏损中的碳化硅企业,如何奔向星辰大海?
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是碳化硅最大的应用市场,消耗全球约一半的使用量。
但在供给侧,目前以美国、欧洲、日本厂商为主。根据Yole的报告,意法半导体、英飞凌(Infineon)、Wolfspeed、罗姆(Rohm)和安森美(ON)这五家海外公司,占据了2021年全球碳化硅功率器件市场约90%的份额。
尤其是Wolfspeed和罗姆,实现了从碳化硅衬底/外延生产、器件设计、器件及模块制造/封测的全产业链布局。
不过,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将促使中国企业优先采购本土自主化的芯片产品。在国产替代的机遇下,哪些碳化硅企业能率先跑出来?
沿产业链拆细来看,碳化硅产业链可分为三部分:上游的衬底、外延片;中游的器件;下游的应用。
外延片是在衬底上再生产一层碳化硅。碳化硅晶体生长难度大,在碳化硅有缺陷的衬底上继续生长,原本对器件有影响的缺陷将得到弥补。
根据电阻率的不同,衬底可分为两种,并对应不同的外延和器件产品。
1、半绝缘型碳化硅衬底:电阻率≥10Ω·cm(欧姆·厘米),用于制造氮化镓微波射频器件。微波射频器件是无线通讯领域的基础性零部件。
2、导电型碳化硅衬底:电阻率区间为15~30 mΩ·cm(毫欧·厘米),用于制作碳化硅功率器件。功率器件是电力电子变换装置的核心器件。
在产业链分工上,衬底、外延两道工序可在同一家公司完成,也可由专业做外延片的公司采购上游衬底再加工制得。
在碳化硅产业链上游,九鼎投资认为,衬底和外延材料生产商,以及相关的设备制造商均值得关注。
以半绝缘型碳化硅衬底为例,该市场规模目前相对较小,有较大的成长空间。Yole的报告显示,随着通信基础建设和军事应用的需求发展,全球氮化镓射频器件市场规模预计从2019年的7.4亿美元,增长至2025年的20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8%。半绝缘型碳化硅衬底的需求量,有望因此获益而持续增长。
相比衬底,目前全球碳化硅外延材料市场的国际巨头市占率更高,基本由Wolfspeed和昭和电工双寡头垄断。
九鼎投资在调研中了解到,外延材料的制约在外延设备。中国外延材料生厂商通常需采购国外外延设备,但价格昂贵且交期长。
包括碳化硅产业在内,在整个半导体行业,重资产的设备环节是最后国产化的。
在碳化硅产业链中游的器件环节,以 IDM 模式最为常见,即集合器件设计、制造等多个产业链环节于一体。但也有Fabless模式(只负责器件的电路设计与销售)和Foundry模式(纯代工)。三者各具优劣势:
1、IDM模式,多环节协同优化,有助于充分发掘技术潜力,但公司规模庞大,管理成本和运营费用较高。
2、Fabless模式,资产较轻,初始投资规模小,企业运行费用较低,转型相对灵活。但无法与工艺协同优化,难以完成指标严苛的设计,且需要承担各种市场风险。
3、Foundry模式,不承担由于市场调研不准、产品设计缺陷等决策风险,但投资规模较大,维持生产线正常运作的费用较高,且需要持续投入维持工艺水平。
九鼎投资认为,比起Foundry模式,以IDM和Fabless为运作模式的企业更值得关注。
从公司和人的层面来看,一家优秀的碳化硅企业的关键还包括:
1、持续的技术迭代能力。以碳化硅晶圆制备技术为例,业界已实现2英寸到4英寸和6英寸的过渡,甚至向8英寸转移。可见,碳化硅产业本身处于长期的技术迭代过程中,何况,中国碳化硅企业若想在国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更要有较强的技术迭代能力,在产品上提高性能和降低成本。
2、前瞻性的战略。碳化硅晶圆尺寸越大,单片面积就越大、边缘浪费更小,单位时间内产出的衬底、外延更多,意味着成本越低。但同时技术难度越大,单条产线的投入也越大。因此,不同产线的比例如何权衡是企业必须思考的。
近两年,碳化硅头部企业纷纷开始登陆二级市场。例如,Wolfspeed于2021年在纽交所上市,市值近百亿美元;天岳先进于2022年在科创板上市,被称为“中国碳化硅第一股”,市值超300亿元;天域半导体也于2023年开启上市辅导备案,有望成为中国第一家碳化硅外延片生产商。
但整体而言,碳化硅行业还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即使是头部企业,也未实现完全盈利。Wolfspeed在 2023 财年第二季度(截至2022年12月)实现营收约2.16亿美元,净亏损约0.91亿美元,亏损幅度继续扩大。而天岳先进,在2022年实现营收约4.17亿元,净亏损约1.74亿元,较上年同期由盈转亏。
以上述两家企业为例,根据公开披露,碳化硅企业亏损的主要原因,大都是处于研发投入期或新产能建设期,而这正表达了它们对行业前景的积极态度。
九鼎投资观察到,目前的市场共识是:碳化硅行业在未来自有其星辰大海,也有机会诞生更多百亿甚至千亿市值的中国公司。只是在此之前,作为投资人,除了信心,我们也需要保持足够的耐心。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九鼎投资(ID:JD_Capital),作者:九鼎投资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