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千人病床数猛增,一边是住院床位紧张,究竟原因为何?
作者|王晨婷 来源|时代周报(ID:timeweekly)
从肺炎支原体到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呼吸道传染病进入高发期,多地儿科门诊爆满,就诊量激增的同时,住院病床告急。
部分医院以临时增设病区、开辟床位、推行“全院一张床”等方式,来缓解住院床位紧张的问题。
千人病床数,是衡量地区医疗资源的重要指标,也是推进医疗建设的主要抓手。最新公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23》显示,2022年末,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床位975万张,千人病床数达6.92张。相较2010年,千人病床数在12年内增长了93%。
实际上,若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千人病床数也并不少。根据经合组织最新数据,美国千人病床数为2.8张,英国为2.4张,不及我国的一半。
但在住院问题上,数据和现实感受中的“温差”,从何而来?
一
儿科满负荷运转
冬季流感潮下,儿科成为当前最忙碌的科室。
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门口,不时可见戴着口罩的家长领着挂吊针的孩子。中午时分,当日挂号全部约满,门诊排号排到七百多号。
北京的情况相似。当地一家公立医院的医生对时代周报记者说,儿科就诊量大幅激增,已经有其他科室的医生被抽调到儿科支援。
位于广州的刘女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5岁的孩子在感染支原体肺炎后连续多日高烧不退,费尽千辛万苦才找到床位入院,诊疗之后症状终于有所缓解。
沈阳的北部战区总医院在11月22日发文称,近期感染肺炎支原体的患儿明显增加。尤其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轮番来袭,儿科门急诊每日接诊量已达到900余人次,24小时都处于满负荷运转状态。同时,随着就医人数增多,儿科基本每天都维持在满床的状态。
△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门口有不少家长孩子(时代周报 王晨婷/摄)
“本周南、北方省份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持续上升,以A(H3N2)亚型为主,其次为B(Victoria)系。全国报告205起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11月23日发布的中国流感监测周报显示。
同日,国家卫健委在回复儿童医院人满为患的情况时表示,卫健委持续关注儿童易感人群在传染病高发期的诊疗就医,指导各地加强统筹调度,落实分级诊疗制度。
不仅是当前就诊人数激增的儿科,想要在其他科室住院也没那么简单。
浙江宁波的徐先生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上周刚在上海某公立医院做了肾结石的手术,等了一星期之后终于等到床位,手术前后一共住院三天,随后立刻被要求出院,一天都没法多待。”
手术的效果让他满意,住院的困难和效率也让他惊叹。
二
多种原因造成病床紧缺
增加住院病床,是我国增强医疗资源配置的一大手段。
《中国统计年鉴2023》显示,2022年末,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床位975.0万张,千人病床数达6.92张。按照“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全国每千人口床位数要提升至2025年的7.4-7.5张,即年增速要达到3%左右。
如前所述,放眼国际,我国千人病床数也并不少。经合组织的数据显示韩国是千人床位数量最多的国家,千人床位数为12.8张,澳大利亚为6.9张,欧盟平均约4张。
那么,为何大家还是感觉住院床位紧缺呢?
在上海创奇健康发展研究院创始人、执行理事长蔡江南看来,这主要有三大原因。
“首先是结构性问题,一线城市三甲医院的病床供不应求,但也有不少地区或二级医院的病床并不紧缺。”他说,其次,从产业链来看,我国医疗服务中的后续康复服务有限,因此不少病人在手术后只能依旧挤在住院部。
再者,是支付问题。蔡江南认为,医疗报销对于住院报销更为充分,造成了部分不必要住院的发生,住院支付方式也会导致住院天数偏长,后续随着支付方式的改革会有所改变。
统计数据也能佐证。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2022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我国出院者平均住院日为9.2天,而经合组织国家的平均水平是7.9天。
分地区来看,千人病床数量最多的地区并非北上广等传统医疗资源集中的地区,而是黑龙江(8.43张)。湖南、四川、贵州的千人病床数量也在8张以上,上海、北京、浙江、广东均不及全国平均水平。
从病床使用率来看,上海病床平均使用率达79.7%,浙江次之;病床使用率相对靠后的分别是西藏、内蒙古和黑龙江;分医疗卫生机构来看,医院的病床使用率最高,为7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病床使用率则仅有46%。
△ 各地病床使用率(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23)
值得一提的是,千人床位数高也并不完全代表是好事,美日英等发达国家的千人床位数均处于下降的趋势中。
以美国为例,1960年其千人床位数为9.18张,凭借其医学技术和卫生领域的高额投入,更多需要住院治疗的病人可以在门诊完成就诊,或者在康复期转入社区护理。
目前,国内各地正想方设法改变床位紧张的问题。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家庭病床、“全院一张床”是当前各地在推进的两项举措。
今年5月以来,海口市人民医院开始推行“全院一张床”管理模式,即在保证医疗安全的前提下,打破了科室间床位壁垒,统筹调配全院床位资源,实现跨科收治患者,提高全院床位使用率,缩短患者入院等待时间。
此外,福建、山西、上海等多地医院也都推行了“全院一张床”管理模式。
家庭病床则是让就医有困难的部分患者,在家就能“住院”,并由医保报销。今年以来,江苏无锡、浙江湖州、河南等多地尝试推进家庭病床建设。但家庭病床目前也仍面临标准缺失等问题。
蔡江南认为,改革支付方式也是解决床位稀缺的主要方式。目前推行的医保DRG(即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将有效地为医院缩减患者住院天数提供动力,从而加速病床流动,缓解病床紧缺。
“此外,如何提高门诊报销比例也是值得考虑的,这将使得一些疾病能够在门诊解决,同时也需要提高医疗技术,使更多手术能够在日间门诊解决;优化医疗资源的分布、推进医联体建设也都对解决住院问题有所帮助。”蔡江南对时代周报记者说。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时代周报(ID:timeweekly),作者:王晨婷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