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在19号线
图源:摄图网
作者|数字力场 来源|数字力场(ID:shuzilichang)
人云亦云,不如听听马云怎么「云」。
1984年,《南方周末》创立,随着其声名渐隆,那句话也日益深入人心:在这里,读懂中国。
而15年后成立于杭州湖畔花园的阿里巴巴,则用切身经历演绎了那句:在阿里巴巴身上,读懂中国互联网。
阿里身上,有半部中国互联网兴衰史的伏脉。
而要读懂阿里巴巴,就得先读懂马云。
这两天,阿里「有风轻扬」——本已泛舟五湖的马云,时隔5年后,首次用「风清扬」的花名在阿里内网发长文。
长文里,没有「闭环、抓手、赋能、打通、对齐」,也没有「问题的关键,是要找到关键的问题;情况具体是什么样的,还要看具体的情况。」
开篇前两段就很不避讳,光「错」字就出现了8次,如:
「有错误不可怕,没有人不犯错,真正可怕的是不知错、不认错、不改错」
「这25年来我们也经历了无数次犯错,未来77年也还会一路犯错」
▲马云时隔5年后的首篇长文,引发了全网聚焦。
如果说蔡崇信的「我们砸了自己的脚」是抛出了反思的引子,那马云就是要将反思意识刻进骨子里。
马云用他那很鸡汤但不掺杂地沟油、未添加增味剂的发声告诉人们:
最懂阿里的,还是马云。
01
如果马云说知错认错改错是为了否定某个人,那他就不是马云。
如果阿里纠正之前错误是为了打败某家友商,那它也很难走远。
阿里需要的是重塑阿里,追求自我进化。
加里·哈默就说过:数字时代的商业体系不再具有「连续性」的特征……所以企业追求的应当是进化优势,而不只是计较某个时点的胜负。
马云不会不清楚这点。
他在长文中说了很多,但他说出的「一二三四五」里,藏着没说出的弦外之音:
1,阿里犯了错,但不必都归咎于哪个前任。
2,阿里要进化,但不是为了击败某拼某抖。
这年头,太多所谓的反思都变成了「反击×倾翻案风」。
若阿里将改错纠错落点落在将具体个人推上祭坛,那只会是在改错中犯更多的错。
若阿里将改革创新目标定在赶超对面的哪家企业上,那改革跟创新大概率会失败。
很显然,马云没这么鼠目寸光。
02
毋庸讳言,这阵子,阿里高层摁下了「反思」按钮。
蔡崇信反思「我们发现自己落后了」,马云说要知错、认错、改错。
在网上,有许多人由此渲染:阿里越反思,张勇越尴尬。
只能说,很多人由「二元对立」思维而来的「树靶子」癖好就没消停过。
秉持马后炮视角去评判张勇跟徐雷们功过的人,或许是习惯了确定性思维,认为什么都可以提前预测和掌控。
今年2月,京东前CEO徐雷曾写道:我们不是在经济下行周期,而是一个时代的落幕。
周期本就难料,时代更是难测。科斯汀·吉尔说:无论你事先如何规划,有些东西都是不在你掌控之中的。
在这个周期和时代对的事,在下个周期跟时代兴许就是错的。「执今以律古」,没太大意义。
置于当时语境中,谁能确保还有他人比张勇跟徐雷在守成上做得更好呢?
只不过,现在阿里更需要的不是守成,而是该破则破之后的该立当立,是打破固有认知的改革创新。
▲张勇、徐雷,两个极具代表性的职业经理人。
包括阿里在内的互联网企业,过去几年遭遇了太多「计划外」因素的冲击。
在时与势都多变的背景下,企业不可能时时跟事事都在顺势,犯错几乎不可避免,重要的是具备及时纠错的意识和自我调适的能力,而非拿别人的头撞南墙撞上瘾直到别人把头撞向自己才罢休。
马云在《致改革,致创新》里说:「坦然面对问题,不是为了否定过去,而是要负责任地寻找未来之路」「不埋怨过去,不抱怨别人」,意思很清晰。
那些热衷于玩「找背锅侠」游戏的张三李四们,跟马云明显不在一个频道。
否定过去很容易,但寻找未来之路很难。
但做难而正确的事,远比做某些容易的事重要。
03
得看到,这几年,阿里在用户体验环节出了些问题。
蔡崇信说「我们忘了真正的Customers是谁」。
有人说,阿里的问题不是忘记了客户,而是太重视客户——这未免有些磕概念的意味,蔡崇信说的Customers,在当时语境下指的本就是顾客即用户(User),而非客户(Client)。
还有人说,阿里该改改「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使命了,那太偏商家视角——让消费者买到更好的东西跟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本就是一体两面,它无非是「做生意」的消费侧诉求,让生意更好做并不拒斥向消费者权益倾斜。
不少人指出阿里的某些问题时是以时代变化为锚点,是以拼多多为参照系。
这不免让人想起凯文·凯利说的:当别人告诉你什么地方出问题时,他们通常是对的;当他们告诉你如何解决问题时,他们通常是错的。
阿里确实该看到时势变化因时而变,确实该向拼多多学习它做得较好的地方。
但阿里校正「从昨天看今天」的部分固化策略,不该只是要从今天看今天,更是要从明天看今天——变,立足点不该是为了眼下,而应是为了长远。
阿里借鉴拼多多的某些优势,也不该只是为了成为另一个拼多多,而应是为了让阿里变成一个更好的阿里——变,着眼的不该是别人怎么样,更应是自己会如何。
马云说:「我们的创新不是为了改变别人,而是改变自己;我们的创新也从来不是为了超越对手,而是追赶未来。」「(创新)要求你从内心颠覆认知,永远挑战自己,不断地做别人不敢做,别人不想做,别人没做过的事……」虽说听着很成功学,却并不废话。
比那些每天教马云马化腾雷军们创业做事的王五赵六们,马云自然更懂阿里需要什么。
王慧文说:失败不是成功之母,高质量复盘才是。
高质量复盘的「高」,也该是高眼界高境界。
04
不少人都有诊断别人的爱好。
但人云亦云,不如先听听马云怎么「云」。
听马云的「云」,看阿里的「里」。
过去3年,应该是阿里自做大之后过得最难的几年。
蔡崇信直言「我们发现自己落后了」,表示阿里为此付出了代价。
《半山文集》里有句话说:所有的代价,都可以理解为是为了认识自己而付出的代价。
阿里现在就在重新认识自己。
有网民说:马云从之前「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到如今「不是为了改变别人,而是改变自己」,是认识了自己。
还有网民说:阿里从以往「举着望远镜都找不到对手」到而今「发现自己落后了」,是认识了自己。
▲在接受挪威主权财富基金首席投资官采访时,蔡崇信坦承「我们发现自己落后了」「我们砸了自己的脚」。
「认识自己」的确可以逆推出很多内涵,但当其指向的是发掘内生力量时,它无疑是积极的。
阿里将「重新认识自己」体现在了诸多变化上。
马云说:「三年后的电商肯定不是今天最热门的电商……重要的不是今天要赶上谁,而是想一想明天的电商应该如何提升消费体验……AI时代刚刚到来,一切才刚开始,我们正当其时! 」
蔡崇信说,要聚焦电商和云。
吴泳铭说,用户为先,AI驱动。
可以看到,这些表态一脉相承。
更注重用户体验,方能赢得市场信任。表现在具体行动上,就是回归淘宝,支持「仅退款」。
更注重AI驱动,才能迈向AI时代。表现在具体调整上,就是聚焦电商和云计算,发力AI。
过去一年来,阿里动作频频。
又是叫停阿里云分拆、暂停菜鸟IPO,又是投资国内5家头部大模型创业公司……但主线却很清晰。
企业是个有机生命体,而不是无生命状态组织,其生命力就在于吐故纳新。
阿里就在自我焕新。
与其说是微软就是阿里眼中自己未来该有的模样,不如说阿里重新认识了自己,包括自己的优势和短板,自己的未来和过去,自己能失去什么和不能失去什么。
05
阿里是中国互联网的典型样本。要看懂中国互联网,也许需要先看懂阿里。
阿里的起与落,是中国互联网上下行轨迹的折射:在阿里发展史中随便截取一个截面,都是观察中国互联网发展图式的切片。
前两年那轮强监管,起点是它,落点也是它。
着眼未来,我希望阿里越来越好。它的好,会连着很多事情的向好。
而马云的这篇长文,就给出了若干信息。
毕竟,长文中提到「改革」「革新」十几次,「创新」11次。
马云还表示要警惕把改革和创新口号化。
既已立其言,不妨观其行。
有意思的是,在马云发出长文后,有些行业观察家认为:阿里最需要的,不是马云写「小作文」,而是他「回到」阿里。
要我看,马云要不要回到阿里,看他自己的意愿,不存在「该不该」。
比尔·盖茨卸任后,在微软受挫时也没再回到微软,但这不妨碍他帮助微软「三代目」纳德拉带领微软业务重心向云计算、 AI转移,助力微软走向复兴。
比尔·盖茨说过一句话:成功是一个特别糟糕的老师,因为它会让聪明人觉得自己不会失败。
马云也说:永远记住每次成功都可能导致你的失败,每次失败好好接受教训,也许就会走向成功。
某种程度上,各种为AI吆喝的比尔·盖茨,从未真的离开过微软。
而马云也在19号线,随时可能经过海创园——那是离阿里西溪园区最近的地铁站。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数字力场(ID:shuzilichang),作者:数字力场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