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拓斯达到埃夫特,A股爆炒人形机器人,谁最可能突围?
(图片来源:摄图网)
作者|陈江 来源|锦缎
2020年,新能源车、光伏产业开启大爆发,诞生了史诗级的赛道投资机会,彼时10倍股并不罕见。2023年开始,人工智能产业加速崛起,诞生了海光信息、中际旭创、新易盛等超级大牛股。2025年,市场开始瞄准一下个产业级投资机会,人形机器人是其焦点。
从政策指导意见以及企业产能规划落地,人形机器人2025年成为爆发元年的概率越来越大。因此,一大批人形机器人公司自从2024年9月之后股价大幅暴涨至今,拓斯达是其中的明星公司。
那么,拓斯达基本面成色几何?未来又能否在人形机器人赛道中脱颖而出呢?
01
上市首亏,盈利恶化
拓斯达总部在东莞,成立于2007年。创业初期业务为注塑机辅助设备,为注塑企业提供三机一体、模温机、冷水机等,产品壁垒并不高。从2015年开始,公司开始布局工业机器人,并于次年研发出六轴工业机器人本体。2021年,公司收购东莞埃弗米,切入五轴数控机床领域。
目前,拓斯达业务主要分为四大板块,包括注塑装备及配套、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数控机床、智能能源及环境管理。2023年,以上业务营收分别为4.3亿元、9.69亿元、3.49亿元、45.53亿元,占比分别为9.46%、21.27%、7.67%、59%。
从过去几年业务发展看,注塑、数控机床业务占比较小,工业机器人则自从2020年爆炸式增长以后,陷入下滑境地,而智能能源及环境管理业务(为客户提供生产车间环境和能源管理系统)已经成为公司最大收入来源,但由于锂电、光伏行业客户产能过剩严重,该业务在2024年同比下滑超50%,亏损超2亿元。
2024年前三季度,拓斯达营收为22.35亿元,同比骤降31%,归母净利润为0.09亿元,同比骤降93%。另据最新业绩预告披露,全年亏损1.8亿元-2.5亿元,这是公司上市以来首次亏损。
再看盈利能力。截止2024年三季度末,拓斯达毛利率为20.3%,较2017年上市年的36.78%大幅下滑16.48%。一方面,公司业务结构发生变化,毛利率低的智能能源及环境管理业务占比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包括工业机器人在内的业务受到市场激烈竞争冲击,毛利率出现不小程度的下滑。
对比同行来看,拓斯达的毛利率不算差,高于机器人、埃夫特,低于埃斯顿的29.7%。
图:四大机器人公司毛利率走势图,来源:Wind
2021-2023年及2024年前三季度,拓斯达净利率均在3.5%下方,较2021年以前年份的前双位数表现大相径庭。
可见,拓斯达本身主营业务并没有太大亮点,业绩表现与盈利能力均在恶化,与当前超100倍的PE估值水平并不匹配。当然,资本市场给予高估值溢价,主要是看中人形机器人业务的潜力。
02
控制平台技术是关键
人形机器人行业均未量产,相关企业均在烧钱阶段,看不到利润是很正常的。当下,资本市场更为看重的是谁的技术能力更强,掌握并解决当前行业技术难题,未来才有一定可能脱颖而出。
人形机器人与工业机器人不一样,前者需要模拟人类学习与运动,还要有具备复杂场景的交互能力,而后者行为动作较为标准化、程序化,技术壁垒不算太高。
目前,人形机器人量产还至少面临三大技术难关:
其一,灵活手、关节等机器人本体硬件还存在一些技术难点。虽然钕铁硼永磁材料的应用使得电机能在较小的体积和重量下发挥更高性能,PEEK等轻质材料的使用也有效降低了机器人的重量,增强了其灵活性,但减速器在满足人形机器人高精度定位、快速响应等方面的需求上仍存在不足。
其二,自主学习、规划与决策等类似大脑功能的实现较为困难。AI大模型发展迅猛,将极大助力人形机器人的学习与决策,但目前业界没有诞生通用算法模型,需为每个精细动作任务单独开发调校算法,致组件间兼容性与互操作性差。
其三,运动控制与协调等类似小脑功能是人形机器人当前遇到的最大技术瓶颈。“小脑”由一系列算法和硬件设备组成的系统,包括传感器模块、动力学模型和控制器等,但主要问题是在于数据不足,场景覆盖难度大,数据采集成本高昂,特征提取困难,且数据通用性较低。
拓斯达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干了10年,在控制器、伺服驱动、视觉系统等核心领域积累了一些底层技术,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可以实现“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工业机器人本体+下游自动化系统集成应用”全线覆盖的机器人企业。不过,拓斯达的市场占有率并不高,远低于埃斯顿、埃夫特等国产本土品牌。
图:2024Q1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格局,来源:中金公司
拓斯达最大看点是“感-算-控”一体化的新一代X5机器人控制平台。该控制平台在人形机器人起到了“小脑及脊椎”的链接作用,机器人的运动控制周期缩短至1-2毫秒,这为机器人更加高精度的运动控制和感知提供了较好保障。
这一X5控制平台底层系统来自华为openEuler(欧拉)操作系统的技术底座支持。要知道华为欧拉前身是2010年华为自研的服务器操作系统EulerOS,于2019年正式开源共享。据IDC报告预测显示,2023年openEuler系在中国服务器操作系统市场份额达到36.8%,位居市场第一。
并且,该控制平台还面向整个工业机器人形业的通用标准机型兼容适配,可以满足工业领域90%以上的机型需求。
可见,拓斯达在解决人形机器人“小脑”技术瓶颈上有实实在在的一些突破。并且,公司新成立“矩阵智控(东莞)”,未来将在通用机器人“感-算-控”控制平台上进一步研发。
因此,X5机器人控制平台的技术能不能更进一步解决行业技术痛点,成为拓斯达能否在人形机器人占据一席之地的关键。
03
谁最可能突围?
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很长,未来潜力大,且集成了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前沿领域,入局玩家也越来越多,大致分为以下几大类别:
第一,机器人本体厂商,一开始便切入人形机器人赛道,可归类为行业原生新势力,比如优必选、智元、宇树等。
第二,从其他类别机器人赛道跨界布局,比如工业机器人领域的拓斯达、埃夫特,服务机器人的普度、追觅,协作机器人的埃斯顿酷卓、思灵机器人、大象机器人。
第三,AI/互联网大厂,包括华为、百度、科大讯飞等,大多通过内部自研前沿技术+外部战略投资+大模型生态合作。比如,优必选Walker S接入了百度文心一言大模型,乐聚机器人接入华为盘古大模型,并于2024年6月推出“夸父”人形机器人。
第四,新能源车企,包括特斯拉、小鹏、小米等。此外,还有一些高校科研或有大厂背景的创新公司,比如众擎机器人(创始人赵同阳为原小鹏机器人负责人)、银河通用(清华系)、千寻智能等。
在我看来,国内市场中最有机会胜出的厂商应该是工业机器人厂商+华为组合(工业与人形机器人硬件技术相通,后者软件能力超群),其次才是有竞争实力的人形机器人新势力。
华为在人形机器人的布局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在7年前便围绕AI+机器人技术进行研发,并获得了关于机器人手臂、安全防护方法、人机对话、模型更新、避障系统等方面专利。当然,华为最牛的还是云计算平台、盘古大模型、源操作系统openEuler、毕昇编辑器等领域的技术积淀。
因此,华为入局有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产业链的走向与分工。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所长卢瀚宸就曾判断,对于国内机器人企业而言,牵手华为的企业或许可以获得更快的成长,而单打独斗的企业也不可避免会面临一定的竞争压力。
这也是拓斯达、埃夫特等为首的工业机器人与华为签约合作之后,股价一飞冲天的核心因素,市场押注的是这些企业有更大概率会在未来占据一席之地。
当然,不管是跨界合作,还是单打独斗,人形机器人赛道在未来数年之内的高景气度都将为企业提供诸多机会。就如工信部2023年10月印发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中所言: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将深刻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重塑全球产业发展格局。到2027年,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新引擎。
总之,2025年理应重视人形机器人的产业投资机会,同时也需警惕赛道投资下的高估值风险。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锦缎,作者:陈江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