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暂停一周年:困则思变 候审企业出路探寻
(文/董乾)新股发行停滞一年,这场史上最长的IPO暂停期,势必会封堵部分企业试图通过IPO上市解决资金需求的渠道。而此前传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IPO或开闸的消息,截止三中全会闭幕,也并没有得到官方回应。
正所谓“困则思变”,面对日趋严格的监管措施,700余家排队待审企业该如何突围?如何谋变? 根据多年的IPO咨询服务经验,前瞻投顾(专为企业提供上市前细分市场研究和募投项目可行性研究)分析认为,IPO暂停一年已经将拟上市公司推到了风口浪尖,是进是退,都将对公司的战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如今之计,惟有回归理性,从长计议,充分结合内外部环境,选择一条对企业发展最有利的出路。
治本之道
1、强化内控管理
企业内控是指一个单位的各级管理层,为了保护其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确保经济和会计信息的正确可靠,协调经济行为,控制经济活动,利用单位内部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
在实际操作中,这种内控管理,体现于组织结构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记录控制、资产保护控制、职工素质控制、预算控制、风险控制、检查和评价控制等。
根据前瞻投顾发布的《2012年中国IPO被否企业分析》报告,去年被否的37家企业中,有至少30家都曾在内部控制问题上广受质疑,甚至被证监会点名批评。具体表现为:存在关联交易致使企业独立性存疑;因环保处罚或法律纠纷处理不当、股权结构不清晰、股东出资不真实、业务体系不完整等构成的规范运行问题;财务指标背离同业数据、涉嫌操纵利润、利润依赖政府补贴或代理商、偿债能力不足、高负债与高分红等财务会计问题。
其中,财务会计是尤为值得关注的问题,去年就有14家企业因财务会计问题梦断IPO,占被否企业数量的37.84%。以河南思可达为例,该公司被否的原因,一个是光伏行业不景气的外部环境,还有一个就是企业内部财务会计问题,具体表现为应收账款和存货金额较大,影响公司的偿债能力;与子公司的总经理、财务负责人存在交叉任职;与关联方存在较多资金拆借等。
这些前车之鉴已经表明,企业申报IPO之前,必须建立一套完整而有效的内控体系,否则,企业的持续成长性就难以保障。企业只有练好了内功,积蓄能量,才能从容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
2、提高企业可持续竞争力
A股IPO审核过程中,企业最容易触及的14条律法高压线中,头一条就是持续盈利能力不确定。结合证监会令第32号第三十七条和证监会令第61号第十四条规定,对持续盈利能力的存疑主要体现为相关指标的极高或极低,表现在经营模式及品种结构改变、行业地位及经营环境的变化和利润来源三因素对持续盈利能力的不利影响。
前瞻投顾发布的《2012年中国IPO被否企业分析》报告显示,去年因该问题被否的拟上市公司有19家,占全部被否企业总数的51%,具体原因表现为毛利率低于同行、受行业影响业绩波动大、业务模式不清晰、库存过高变现能力差、客户结构不合理、业务高度集中、销售渠道过于单一、税收依赖严重、产能过剩等。
无论是私募基金,还是二级市场投资者,甚至是资本市场监管层,对企业的成长性都尤为关注。这种成长性体现于企业具备持续的盈利能力,也体现于企业能应对市场风险实现持续成长。因此,前瞻投顾认为,企业若想通过IPO进入资本市场,势必要对自身的可持续竞争力做一番全面分析,并对症下药逐一整改。
3、建立多渠道融资机制
纵观国内外的商业案例,许多企业的破产都是因为资金链的断裂,因此,一个资产雄厚的企业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优势。于是,资本运行也逐渐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
前瞻投顾认为,企业不仅要加强内部资金的管理水平,也要使企业自身符合投资市场的要求,以此来获得更多的融资机会,帮助企业规模化发展。
尽管现在的资本运作方式很多,投融资渠道也很丰富,但很多企业还仅仅局限于向银行贷款、民间融资、上市融资。在产业与资本结合日趋紧密的如今,致力于长期战略发展的企业,必须熟悉实业投资、不动产投资、金融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各种投资方式,更要了解企业的各种融资方式。
只有通过对投资和融资的不断学习和实践,企业才能了解资本市场的大环境,明确企业自身的资本战略,熟悉基本流程,掌握关键点,有效规避法律和财务风险,建立一套多渠道的融资机制,从而更快地融入资本市场,并实现转型升级、持续发展。
不过,投融资与资本运作,是一项专业性相对较强、同时又有一定财务和法律风险的行为。前瞻投顾建议拟融资、拟上市企业,可以有选择性地聘请专业的投融资机构,就企业资本运作行为提供一些必要的战略指导。
也许,上述建言不见得对每家排队候审的企业都有所启示,毕竟每家企业的状况和战略规划都不一样,但前瞻投顾作为国内领先的IPO咨询机构,累计为300余家企业提供过上市咨询服务,我们希望,那些正在忍受IPO排队煎熬、财务审查压力的拟上市公司,可以理性调整,从容应对,顺利突围。
如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数据,请联系前瞻产业研究院,联系电话:400-068-7188。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