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下的园区发展模式
十九大真是提出目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高速增长解决的是“有没有”的问题,而高质量发展解决的是“好不好”的问题,在高质量发展阶段下,整体经济的发展思路的改变无疑会改变企业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园区是既能够有效承接上位宏观政策规划,又能有效服务到各类企业的关键载体,在整体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结合目前宏观环境的变化和微观企业的诉求,本文尝试回答在外部环境不断变化、整体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的阶段下,园区经济的发展模式应该是如何发展的问题。
一、宏观层面: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自从改革开放之后,我国通过“市场换技术、市场换产业”等方式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这在极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改善了我国居民的生活条件,同时也让全球各类投资者从中国市场中受益。但随着我国人口红利、市场红利的逐渐消失以及东南亚等成本更低的区域市场崛起,不少加工制造业向其他国家转移,我国整体GDP增速的持续放缓。
图1:2011-2020年我国GDP增速呈现持续下滑趋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具体来看,我国面临着两类发展问题。
1、我国区域发展不均衡,东西部经济差异较大,发展质量层次不齐。
我国加入WTO后,东南沿海地区开始快速借助外资发展起来,而并不具备地域交通优势的中西部地区,产业和人才逐渐向东部沿海区域转移,两地经济差距越来越大。就以近五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GDP具体规模来看,以排名16位(中位数)的辽宁省作为参考对象, 2020年广东省和江苏省两地的GDP规模是辽宁省GDP规模的4倍以上,而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GDP规模却不足辽宁省GDP规模的20%。另外,从时间序列角度来看,2016-2020年,排行前几名的省份的比例倍数还在提升,而末尾省份及自治区的比例倍数却基本保持不变。
图2: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GDP规模的比例倍数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可见我国各区域的经济差距巨大,并且这种差距仍在逐年扩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十分突出。我国要想顺利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加快推动全国的协同发展,加快缩小各区域的经济差距。
2、整体创新能力不足,产业链供应链存在短板,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产业一体化的发展,全国各个区域的产业分工日益明晰,中国深度参与到全球经济发展之中,在生产制造、代加工、原材料提供等诸多方面已经位列全球领先地位,为全球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我国创新能力和水平并未像其他板块那样快速增长。具体来看,我国研发与试验发展(R&D)经费近五年来同样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但是其经费总额占GDP规模的比例却与其他发达国家具有一定差距,同样也没有达到《“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所设定的2020年目标(2.50%)。
图3:2016-2020年我国R&D经费占比GDP还有待提高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另外,随着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全球开始出现逆全球化思潮蔓延、保护主义抬头等诸多现象,由于我国在关键“卡脖子”领域的技术投入和研究仍有不足,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以芯片等为代表的关键产品的断供严重影响到了我国整体产业体系的建设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着眼未来,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全球经济形势的逐步稳定,全球产业资本将会为了寻求生产要素的最优化配置,而重新推动经济全球化和产业全球化,趋势不可能逆转,中国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的投入,这样才能再今后的竞争中占据产业链中高价值环节,提升整体经济发展质量。
二、微观层面:高质量发展要培育核心竞争力的优秀企业
在微观层面,企业对于外部环节的变化尤为敏感,随着整体经济增速的放缓,我国各类企业面临着新的发展诉求。
(1)大型企业大而不强
我国大企业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虽然近两年我国位列世界500强的企业数量连续居于全球首位,但主要依赖规模,创新引领力、国际竞争力与世界一流水平还存在差距。
例如在世界500强中,中国企业有高达143家企业,但是在世界研发投入500强榜单上,中国仅有68家企业入选,并且还存在百度、中兴通讯这类为入选世界500强的企业,足以表明目前中国大型企业普遍还存在着大而不强的现实状况。
图4:中国大型企业的在研发投入和世界500强的排名对比
数据来源:OECD 《财富》世界500强
(2)民营企业发展质量不高,创新能力不强
目前我国存在大量的民营企业,这些民营企业以中小企业居多,随着我国发展红利的逐渐消失,中小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困难,对于企业业务创新发展的诉求和压力显著上升,但由于整体企业规模不大,利润率较低,创新成本较高,创新意愿较低。
具体来看,一是是盈利能力不高。应对要素成本上升能力弱。一些大型企业赊购欠款,所欠款的对象多是小微型企业,这反映小微企业议价能力弱。近年一些原材料价格如能源价格一直在降价,但由于上游企业大部分是议价能力很强的大企业,原材料价格下降的红利根本没有传递到小微企业;二是平均创新能力较弱。目前全国一些高技术园区、产业园区孕育了一些科技型小微企业,受到很多VC、PC青睐,获得大量资金支持,成长也非常快,但大部分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弱。三是产品附加值低。目前,全国大部分区域的中小企业由于对于创新活动的意愿不高,对于通过加大研发支出,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来获取额外利润的企业较少,通常会采取低价低质竞争,导致产品附加值低下,被淘汰风险高。四是我国中等企业偏少,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困难。根据人大国发院的数据显示,微型企业与小型企业数量比是1.95:1,而小企业与中型企业数量比为13.75:1,也就是说13个小企业里面孕育一个中型企业。中国中型企业在企业数量中占比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偏弱。大量的小微企业没有脱颖而出,成长为中型企业。在发展经济学里面称之为“消失的中等企业现象”。
(3)培养富有竞争力的企业市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2021年11月24日,刘鹤总理在人民日报发表的《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文中明确提及到,一是对于不同规模的企业而言,我国大企业要加快提升创新引领力和国际竞争力,国有企业要高效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民营企业要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二是对于整体企业发展的环境而言,我国要为企业家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使他们发挥作用,要真正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制,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中小企业成为创新重要发源地。
从刘鹤总理的文章中可以了解到,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背景下,不管是大型企业、民营企业、国有企业甚至是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思路、发展环境、发展路径上都相比于过去有较大程度上的不同,想要实现中国经济的高质量转型,其核心在于优化企业的生存环境、发展环境和创新环节,能够在最大限度上激发企业家们的创新动力,培养更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
三、园区层面:实际经营环境下的正外部性试验田
园区经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实现了提升,但是在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之下,园区同样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不应该是仅仅提供生产办公载体的生产要素,而应该更加聚焦于对于园内企业的培育和扶持,提升园区在基础建设、园区服务、激活产业等方面的能力,尽可能地提升园区为企业带来的“正外部性”,加快推动园区内部包括大型企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创业公司等主体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本为主要讨论以大型企业为主导的园区和以多个中小企业为聚集的开放式园区。
1、以大型企业为“链主”的集群园区,加快形成具有核心优势的产业组织
从我国具体的研发和经费投入来看,占比最高的部分为大型企业支出,可以说,大型企业市构筑我国创新能力提升的核心动力。但目前大部分企业间关联少、业务创新联系不够、研发投入不聚焦等问题。而以大型企业为“链主”的集群园区而言,就能够有效通过订单、技术包、合作创新项目等方式有效促进上下游企业间的联系,进一步将大企业的大创新和小企业的小创新实现有机的联合,同样也方便当地政府通过专项扶持“链主”企业,而实现对于整个产业链上企业的有效培育。
例如我院服务过的京东智谷(东莞凤岗)项目,就以京东这个“链主”企业,以智能物流设备、电子商务等产业环节为指引,聚集了深莞两地优质的配套企业,并且政府也能够以大型项目和大型企业为切入口,进一步促进政策供给,保障人才和企业的发展诉求,从而实现了区域的产业集群发展。
2、以服务中小企业为主的开放式园区,加快形成具有创新能力的产业生态
结合中小企业的发展诉求,这类开放式的园区应该进一步地将园区企业在非关键环节领域的成本降至最低,进一步降低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上的试错成本,促进更多的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
具体来看,园区运营方其实是介于政府和广大的中小企业之间的市场化角色,园区运营方通过市场的角度,结合园区在某项专业领域的专业能力(需要园区运营方具备兼顾专业纵向和行业广度的服务能力),结合这类专业园区中企业的共性需求或者可以集中共享的部分环节(例如,目前大部分园区已有的会议会展、财税人力、实验设备、检验检测平台、开放式资源平台、咨询服务等方面),进一步优化企业生存环境和创新成本,对于在产业细分领域具有突出能力以及重大创新的企业给予在金融、担保、资源服务等方面的支持;而政府则仅需对于园区运营方进行专项政策供给试验、服务考核和评估反馈,对于园区投资的“专精特新”企业进行重点扶持。既能够让园区经营者收获利益,实现自我造血能力,又能让政府的政策制定有针对性,进一步降低政府引导基金的投资风险,促进区域中小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例如深圳坂田天安云谷专注产业园区运营,注重挖掘客户诉求,通过智慧化管理和社会资源整合,为入驻企业处理繁琐的非核心业务,为园内企业提供数据、信息以及其他各类专项服务,进一步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释放了企业活力,使其将更多精力聚焦在核心业务拓展和创新发展上。
前瞻产业研究院专业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研究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产业图谱、智慧招商系统、IPO募投可研、IPO业务与技术撰写、IPO工作底稿咨询等解决方案。
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APP】,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
如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等任何公开信息披露中引用本篇文章数据,请联系前瞻产业研究院,联系电话:400-068-7188。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