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 登录 | 2024年12月25日

日系彩电衰落 国产以高性价比抢市场

 2012-09-13 08:26:32 责任编辑:QZ085 来源:前瞻网

前瞻网摘要:曾经的行业龙头日系彩电在国产彩电及韩国彩电的冲击下,正一步步衰落。夏普最新发布声明,公司计划将管理层年薪下调10%,并打算在全公司范围实施降薪

前瞻经济学人

日系彩电

曾经的行业龙头日系彩电在国产彩电及韩国彩电的冲击下,正一步步衰落。夏普最新发布声明,公司计划将管理层年薪下调10%,并打算在全公司范围实施降薪,以节省14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1.38亿)的开支。来自中怡康的市场监测数据显示:今年1-7月,夏普电视在中国市场的零售量和零售额同比出现39 .32%、25 .12%下滑,跌幅超过整个中国彩电市场的下行速度。

“夏普还算跌得少的,松下、东芝销售下滑了近50%,呈全面收缩状态。”广州国美方面向南都提供的数据显示,8月彩电品牌销售三甲,由以前的合资占领,改成了三星、创维、TCL三强争霸。

日系家电降薪裁员

据前瞻网记者了解,夏普本周二发出声明,计划将管理层年薪下调10%,管理层的奖金也将减半;夏普还计划与工会组织展开谈判,暂停提拔员工,同时将所有员工薪水下调7%。夏普上月下旬已宣布裁员5000人,约占其全球员工数量的1/10,这也是夏普在过去60多年间首次裁员。

一方面是全球液晶显示面板产业继续走低且短期没有调整迹象;另一方面是公司整体面临高达1兆252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000亿)的有息债务,夏普内忧外患,腹背受敌。———夏普今年下调其销售量至800万台(年减38.4%),按照2011年全球市场分布,不足千万台的销量将可能使夏普从2011年的全球第五大彩电企业,一举跌出市场前十。

“夏普在跌,东芝、索尼跌得更惨,差不多有50%。以三星为代表的韩系和国产品牌抢占了日系份额。”广州某大知名卖场负责人表示。

广州国美8月彩电销售数据显示,三星同比增长了30%,索尼彩电与去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夏普、松下、东芝销售则出现下滑。其中,松下、东芝下滑接近50%,呈全面收缩状态。反观国产彩电则出现大幅增长,普遍增长幅度在20%左右。8月彩电品牌销售三甲,也由以前的三星、夏普、索尼,改成了三星、创维、TCL。

国产以高性价比抢市场

去年“3·11”大地震与海啸过后的电力短缺、泰国洪灾造成的供应链中断、欧洲金融危机引发的市场波动及处在历史高位的日元汇率,让不少日资彩电企业叫苦不迭。在TCL董事长李东生看来,除去外因,“智能化”是国产彩电赶超的重要机会。在LED背光、3D技术逐步成为液晶电视的标配后,2011年初才上市的智能电视(云电视)逐步成为2012年几乎所有国内品牌主推的替代性产品。

据前瞻网记者了解,今年上半年,智能电视的行业增幅达到257%,而未来三年还将保持年均70%的复合增长率,将成为未来液晶电视市场最靓丽的增长点。

“以前在大尺寸屏方面,都是夏普、三星的天下,卖一台抵我们几十台。但现在,国产品牌也开始向大尺寸进军。”创维广东公司总经理钟志峰说,创维刚推出两款65英寸LE D液晶电视,国庆期间还将推出84寸。

前瞻网记者在国美比价发现,同等尺寸的电视机,日资品牌的价格远远比国产品牌高。如同为32英寸的索尼、康佳、TCL,价格分别为4199元、2199元、2799元;42英寸普通LED电视,创维最低价2999元,索尼最低卖到4300元。

广州国美彩电主任李先生说,8月该店日资彩电销量同比下降了65%,而8月TCL大促销,销量同比暴增了800%。

业内人士认为,性价比的优势一定程度上挤压了日系彩电品牌的生存空间,LED、3D、智能等更多功能的国产品牌逐渐被国内消费者认可。而目前索尼、夏普等日资品牌几乎也都是在国内生产,使用的配件都一样,这也就使得消费者在心理上觉得日资品牌与国产品牌没有太大的差别。

企查猫

数据

广州国美8月彩电销售数据

数据显示,三星同比增长了30%,索尼彩电与去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夏普、松下、东芝销售则出现下滑。其中,松下、东芝下滑接近50%,呈全面收缩状态。反观国产彩电则出现大幅增长,普遍增长幅度在20%左右。而8月份的彩电品牌排名前三甲,也全部被国产彩电占据。

已有0人评论 我有话说相关内容阅读

关注前瞻微信

意见反馈

暂无网友的评论

网友评论

0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前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征稿启事:
为了更好的发挥前瞻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前瞻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专家来稿。(查看征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