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产业成做空机构猎杀对象 三座大山如何破?
2013-09-16 16:43:14 责任编辑:QZ080 来源:前瞻网
危险的源头
从源头种植介入,并非易事。
有资料显示,全国平均每年药种用量为1500多万公斤,种苗量8000多万公斤,但由于缺乏监管,种苗市场已成为整个中药产业的危险源头。
亳州千草饮片总经理李继武说,“若将整个中药产业链一一呈现,追本溯源,种苗最为关键。”
从事药材种植30多年的亳州中药材协会会长、皖北药业总经理张凤鸣说,目前国内种苗市场经营混乱,药农买不到好种子,中药材质量和产量难以提高,更无法普及GAP(良好农业规范)基地和加速中药产业化发展。
“作为全国药都,亳州药材种植面积、从业人员数量、大药企入驻数量、年市场交易量均在全国前列,但源头没有抓好,亳州有种苗经营许可证的企业我只知道三家。”张凤鸣深以为虑。
据他介绍,办理种苗运营许可证需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要有育苗基地,有仓库;第二要有设备,如种苗的筛选设备、催芽箱、恒温箱等;第三要有专业的质检员。但绝大多数种苗经营企业并不具备这些条件。
“他们没种过地,根本不懂中药。有人要种子,他们就去市场收购,赚差价,不管种源和质量,只要叫这个名字就行。”张凤鸣说,政府更青睐那些建立育苗基地的品牌药企,但实际情况是,“(这些企业)做生意,而不是做种植。种子的来源依然是市场收购”。
不愿具名的品牌药企人士也证实,亳州当地有百万亩药材种植土地,但种苗的来源并不正规,“从全国各地贩运过来,同时也往外面卖。”
劣质种苗曾给亳州带来极大伤害。一位从事中药行业的亳州市人大代表介绍,亳州谯城区的药材种植面积一度发展到70-80万亩,但到了2009年倒退到50万亩左右,“主要是每年从外地引进劣质药材种苗,导致质量、产量双双下降,甚至缺苗、死苗、不出苗的现象时常发生。部分药农改种农作物。”
据了解,每逢种苗成熟季节,种苗贩子会奔赴各村庄购买种子,通常做法是将新种子和多年卖不掉的陈种子掺在一起后再进行转卖。由于贪图价格便宜,每年都有一些药农因买到假冒伪劣种苗上访,但假种子并无批号标记,无法追究责任。
“假种子、假技术、假广告,市场上无证经营的‘三假’企业很多,这最危险。”张凤鸣说,做好种苗繁育基地,既能将好的种苗推广给种植户,又可以统一技术指导,提高产量质量,但困扰在于假种、劣种泛滥,冲击正规市场。
对此,亳州药监局局长刘青山介绍,与药监局一起,农委也是此次“两打两建”专项行动的主力军,以便更加准确有效地加强种苗监管。
“中药材是特殊的商品,既是农副产品又是药。在农民手里、在农贸市场,它就是农副产品;一旦进入药厂、批发公司和医疗机构,就是药。由农副产品转变为药品,有一个明显的界限。从某种意义讲,它还不能完全受药品管理法的约束和调节。”刘青山表示,这就是农委介入的原因。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前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征稿启事:
为了更好的发挥前瞻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前瞻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专家来稿。(查看征稿详细)
网友评论
0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