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陷散乱困局 化肥产业面临严峻考验
2011-12-09 11:34:58 责任编辑:QZ026 来源:前瞻网
入冬以来,化肥价格走势一直不明朗,人们一度猜测明年的化肥出口关税是否会加大控制力度,特别是对于二元素复合肥、重钙、氯化铵等小品种出口关税的限制,受到业界的关注。同时,化肥市场的混乱状况也成为阻碍行业健康发展的大敌。
今年28岁的安启涛,是陕西省宜君县的核桃种植大户。每年最让他感到头疼的,就是从形形色色的各品牌化肥中,挑选出合用的产品。
“现在化肥真的不好买,不是说少买不到,而是实在太多了,几十几百种的,也说不好哪种好哪种次。”安启涛说:“前一年,我就买到了假化肥。拿回来,村里的老人看了说颗粒太杂,可能是假货,我又专门请来县上的质检部门鉴定,果然是假货,质量根本不达标。幸亏发现的及时,要不耽误了农时损失就大了。”
安启涛说,不光是他,村里很多人都买到过假化肥。有一年,县上的农业部门为了让农民买到合格的化肥,专门组织统一购买。谁知拉回来的货,还是假的。“这个市场太混乱了。我们现在都不敢尝试新的牌子和产品,只用一个牌子的。”
在安启涛等农民因为难以购买到优质产品发愁的同时,一些企业也在为自身合格产品的销售犯难。一位天津化肥企业的销售经理表示,目前国内化肥市场上,充斥着小企业生产的质量低下的产品,以至于形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现在化肥生产企业中,规模小的、落后的太多。它们是为了谋求暴利,随便注册一下就进行生产,根本不顾有没有资质。产品质量往往非常低下,用了根本起不到作用。但是由于成本低,给经销商的利润高,基层的门市部就愿意销售它们的产品。大企业质量高的产品反而不能有效占领市场,难以卖到农民手中。”这位曹姓销售经理说。
陕西一家化肥生产企业的销售人员说,由于目前小企业的产品品牌过多,“农民往往挑花了眼”,而一些地方工商、质监等部门也不大管,质量不过关的产品能够堂而皇之的摆卖。“今年被这些(小企业产品)挤占,我们销售量下滑很多。”他说:“另外,现在原材料的波动也比较大,不好掌握,生产成本难以控制。但是价高了,农民不买;价低了,企业利润空间有限。”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全国共有规模以上的肥料制造企业1057家,生产化肥达6620万吨,自给率达到105.5%。“十一五”期间,主要产品产量均保持高速增长,尿素、磷铵、氯化钾产量年均增长分别达到4.8%、16.7%和6.3%,较好的保证了农业生产的需要。
业内人士指出,从整体上看,化肥行业集中度不高,企业过多,平均规模很小。小型企业技术、装备落后,资源利用率低下,是影响行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另外,化肥企业产品单一,同质化竞争剧烈。
其次,产业布局过散,流通负担重。中国工信部的专项调查显示,中国化肥生产与布局尚未形成合理布局,运输流通负担重。一方面,很多高浓度、基础性肥料的生产企业远离资源和能源产地;另一方面,同品种肥料(如尿素)在不同区域间相互流动,大量的二次加工复混肥料及其所需的氮、磷、钾原料在全国范围内交叉运输现象较为严重。这一现象造成化肥生产运力紧张、成本上升,企业负担加重。
同时,化肥生产企业普遍反映监管乏力、地方保护主义、流通环节不畅等因素依然存在,造成化肥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产生。
另据中国工业与信息化部原材料司副司长宋显珠介绍,在陷入困局的同时,中国化肥行业由于长期依赖优惠政策,导致整体竞争力差。在政策扶持下,化肥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已实现了基本自给,产能居世界第一。但与国际主要化肥出口国相比,中国化肥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
他说,随着今后化肥价格放开,部分优惠政策取消,化肥行业将面临挑战。
尽管在“十一五”期间,中国化肥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业界也普遍认为,纵观整个行业,仍然陷入在散乱的困局之中,这也致使化肥行业多年来走不出“两头难”的境地。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前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征稿启事:
为了更好的发挥前瞻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前瞻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专家来稿。(查看征稿详细)
网友评论
0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