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 登录 | 2024年12月26日

2012水泥业产能过剩价格或下降

 2012-02-03 13:56:15 责任编辑:QZ035 来源:前瞻网

整体产能过剩

2012价格下行压力较大?

但是发改委信息也揭示,在2011年12月末,重点建材企业水泥库存也达到了1042万吨,同比上升达20.3%。

面对2012年,水泥行业的日子还会如此好过吗?还是将迎来调整周期?

业内专家说,走过“量价齐升”的2011年,2012年的中国水泥业整体产能过剩。

莫尼塔1月4日对水泥行业调研报告显示,大多数水泥厂认为2012年行业增长将慢于2011年,增速预测多集中在5-10%的区间。少数水泥厂更加悲观,认为2012年行业基本面零增长甚至负增长。

有观点认为,从需求方面看,2011年受基建和房地产投资速度双双减慢的影响,对水泥的需求相应减弱。从产能方面看,随着近几年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发展,水泥行业投资也达到高峰,产能扩张速度大大高于需求的增速,导致产能过剩问题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前两年高投资带来的新增产能集中释放,全局性的、全国性的过剩开始显现。展望2012年,国内外经济形势如果没有出现大的波动,水泥需求总体还会继续保持增长,但增速较2011年会有明显回落。

也有评论表示,对行业大趋势依然维持谨慎态度:如果宏观调控政策不做大的调整,2012年基建和房地产投资会进一步走弱,水泥需求增速可能放缓,而新增产能规模超预期,双重压力下水泥行业景气可能缓慢下行。保障房建设能否扭转这种下行趋势还有待继续观察。

一份权威研究报告预计2012年和2013年水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将继续分别下降15%和10%。2012年水泥行业景气度前低后高。东北、华北和华南供需情况趋好,华东和华中集中度高且市场协同稳健。预计2012年东北黑吉辽、华北京津冀以及华南粤桂闽三大区域供需好转较为明显。预计东北区域价格上涨8%,华北和华南上涨幅度2-3%。华东地区价格将同比下降3-5%,西北地区同比下降5-10%。

业内专家分析指出,预计“十二五”期间水泥需求年增速将从“十一五”期间12%左右的复合增速回落至3%-4%的水平;水泥在建生产线虽然逐步减少,但在需求不足的情况下,2012年产能过剩仍将加剧,到2012年年末我国新型干法生产线预计将达到1600多条。水泥价格存在较大下行压力,通过价格协同和兼并重组来稳定区域水泥价格将是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有水泥行业内部人士表示,目前水泥价格由于十一五的节能减排规划从2010年10月开始一直处在高位,而且很多企业还在扩大产能,供给严重大于需求,只不过现在由于限电限产表现的并不明显而已。同时,这种政策不具有长久性,以低运转率换价格其实是不正常的。考虑到未来基建的规模毫无疑问会越来越小,水泥行业的成长性并不太乐观。

2月1日,有分析人士预计,2012年整个水泥行业的景气度必然是下降的,短期来看会有一个波动,长期来看趋势并不太好。

同日,不具名的券商分析师也表示,预计2012年行业的净利润将出现下滑,2季度将是一个低点。具体到各个区域,西北、华东由于起点较高,情况不会太好;东北地区可能会好一些;西南地区的需求则不会太好。

对此,天山股份证券事务代表周建林2月1日表示,公司认为华东区域确实会有影响,但公司业务主要在新疆地区,而公司对新疆地区还是很有信心的。

企业冷静看待“史上最严”标准

除了产能过剩和价格走低的隐忧,水泥行业还面临着环保部门的严厉审核。

近期,有媒体报道,目前环保部正在研究水泥行业氮氧化物排放标准,该标准堪称“史上最严厉”政策。

业内专家表示,行业氮氧化物排放从每标准立方米800毫克提高到400毫克,对企业来说,吨水泥成本可能要增加20元左右。

企查猫

对于氮氧化物的排放标准将做修改的消息,天山股份周建林表示,国家的政策法规也要考虑整个行业的情况。公司在节能、技改以及淘汰落后产能方面做得都算是好的,不久前增发的项目也是全部得到环保批文的。

而巢东股份证券事务代表郭在文则表示,由于整个宏观形势并不十分乐观,公司可以预计2012年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公司将会加强管理应对竞争。

对于近日媒体报道的实施严格氮氧化物排放标准的消息,郭在文认为对公司运营影响不大。

已有0人评论 我有话说相关内容阅读

关注前瞻微信

意见反馈

暂无网友的评论

网友评论

0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前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征稿启事:
为了更好的发挥前瞻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前瞻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专家来稿。(查看征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