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成本上升 服装生产大撤退
2012-04-27 13:53:20 责任编辑:曾忆茗 来源:前瞻网
国内服装企业生产车间
30年前,受益于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低廉,世界服装制造中心向中国转移。如今,不仅是外资品牌生产环节开始渐渐撤离中国,连中国本土品牌也萌生了“由中转西、由内转外、由亚转欧”的想法。
不再低廉的原材料价格和日益高涨的劳动力正是这场产业回迁的幕后推手。
成本“吃掉”利润
以OEM为经营模式的耐克近年来出现了将部分代工业务从中国转移至劳动力更加廉价的东南亚的做法。
虽然耐克官方并未证实耐克转移生产工厂的信息,但由台商投资的万邦鞋业的一位负责人说:“这种业务的转移确实存在,主要原因是工资的增加以及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也有不少代工厂因此倒闭。”而万邦鞋业正是耐克和阿迪达斯运动鞋在华的最大代工厂之一。
广东省东莞市中小企业局副局长刘锦棠在刚刚举办的第20届中国服装服饰博览会上指出,单是在东莞市,人力成本上涨30%,原材料超过20%。这些因素给出口加工型的服装贴牌企业造成压力。
前瞻产业研究院资料显示,去年11个月法国对中国纺织服装的进口额增加了7%,但减去升高的生产成本,实际上只增加了4%。而对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的进口增长幅度却达到26%和29%。
回归利于质量把关
不仅是高企的成本让这些外商开始“冷落”中国制造,让外国大牌们退却的还有中国生产商越来越高的要求。
一位东莞服装加工厂人士说,自己长期负责订单排期和盘存工作,有些中国生产商可能提出的订单规模过大,导致商品库存,库存一高,即使是高档品牌也不得不通过打折促销来“去化”,可这是他们最不愿意接受的,因为既牺牲了利润,又损害了品牌形象。
此外,有消息称,Barbara Bui在2010年将生产迁至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土耳其。其副执行长拉加德(Jean-Michel Lagarde)表示,在中国制造带来的距离以及语言障碍,让我们始终难以把好质量关。我们在与南欧和东欧的生产商合作时,更容易以我们的方式行事。
当然,距离本土越近,也越能够使这些品牌更好地控制质量问题。时尚巨头Zara能在短短数周内就在店面推出与T台走秀相仿的时装,其60%的产品就是在欧洲或周边生产。
去年底,意大利内衣品牌La Perla已将旗下大众品牌Studio La Perla生产线从中国移至土耳其和突尼斯,并将睡衣采购从中国移至葡萄牙。
La Perla设计师比安奇(Giovanni Bianchi)表示,虽然成本相对高,但由于距离近,能更好地把控质量。
中国品牌现外移倾向
不光是外国品牌生产基地正在从中国撤离,就连中国本土品牌也开始萌生将生产业务搬至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方。
国内一家知名男装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正在考虑将服装设计环节迁至意大利,还准备将部分生产加工业务也迁至欧洲,2015年以前有可能会在意大利建成自己的海外中心。
同样,雅戈尔董事长李如成去年也对本报说,纺织服装制造业的重心不光是往东南亚转移,甚至有可能返回欧洲。“纺织服装业不仅是资金密集型的行业,也是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行业,转移一部分的同时,我们还要保留一部分,要保留的就是品牌运营的部分。”
有报道称,去年雅戈尔集团斥资400多万美元收购了越南河内的一家衬衫加工厂。这是雅戈尔实施海外产业基地转移的一个尝试。据李如成介绍,越南劳动力价格也低于宁波。今后这家越南工厂将发展成为雅戈尔衬衫加工基地之一。
以产业发展作为研究方向之一的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刘刚分析说,此前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在全球竞争中具有成本优势,迫使发达国家逐渐将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至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环境压力也使发达国家将对环境污染较大的产业移向发展中国家。
“如今发达国家将某些制造业从中国回迁最主要的考虑还是成本因素。”刘刚说,外商大部分是采用外包的模式,由于人民币升值,劳动力、原材料、土地等成本价格的大幅上涨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制造商认为在国内与国外所赚取的利润相差不大,于是就将产业回迁,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高新技术产业、服装纺织产业。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前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征稿启事:
为了更好的发挥前瞻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前瞻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专家来稿。(查看征稿详细)
网友评论
0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