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铜库存创新高 全行业陷亏损局面
2012-05-21 09:16:26 责任编辑:QZ016 来源:前瞻网
上海尚铭金属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蔡迎春表示,都是以前听都没有听过的,有时候收客户的钱的这种,都是各行各业的。
到底有多少“融资铜”流向房地产行业?面对这一问题,许多铜贸易商都躲躲闪闪,不愿直面这一问题。据前瞻网记者了解,身处调控风暴中的房地产企业,采用这种方式弥补“钱荒”的为数不少。国内前20名的大型民营铜加工企业或多或少都在参与房地产业务。而一些专门从事房地产企业,有的成立了所谓的“有色金属贸易部”,或通过成立子公司,通过一些关联交易变相融资。
江铜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裁苏黎表示,理论上算,比价亏损在2000块钱的人民币一吨,2000块钱人民币可以融6个亿,如果融资对象能够承受的融资成本,就可以做。
铜业资深人士毛一伟告诉记者,(有的)一个月要进口30万吨铜,高峰的时候要进口50万吨,如果我们一吨铜4万块钱人民币来算的话,这是比较便宜的时候了,30万吨乘以4万,一个月就是120个亿,120个亿的钱就可以融出来了,如果连续12个月,三个月几百亿就出来了,如果全年来算就是上千亿的资金了。
业内人士表示,一些房企之所以青睐于“融资铜”,就是因为贸易融资过程中产生的开证费、仓储费以及转手时进出差价风险等,加起来成本在8%左右。而相对于目前15%--25%的民间融资利息和约15%的房地产信托融资利息,贸易融资的成本可能不及上面两种方式的一半,而且等到远期信用证到期付款时,进口商可能还可以赚取一笔汇率差,进一步减少交易中的风险,融资动力自然大得很。
朱慧表示,这部分融资铜的比例,占到总的库存量尤其在外高桥保税区 我们了解到差不多是在90%以上。
“融资铜”虚高市场需求 冶炼厂苦不堪言担风险
房地产企业借道买铜,目的是为了获取资金,而铜之所以成为融资的热点,也跟它的商品属性有关。比起玉米钢铁等大宗商品来说,铜更利于储存。对于融资者而言,铜的单价较高,可以以少量铜撬动较多的资金量。对于国内身处融资困境的中小企业而言,融资铜无疑极具诱惑力,但是这种并不是以实际交易为目的的进口,说穿了就是为了套钱,这其中是否有巨大的风险,谁该承担相应的监管责任?
虽然业内人士称“融资铜”不违反法律,这是企业在成本衡量之下做出的选择,是一种本能的利益驱动。但是“融资铜”造成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我国铜进口长期价格倒挂,铜进口却不受影响,是因为不少企业虽然承受每吨2000元的亏损,却可以利用政策,从银行贷到紧缺的资金,进口铜贸易已被江浙一带企业拓展为融资业务。如果光从铜的进口来判断中国的国内实体经济需求,恐怕是很容易出现误读。
铜业资深人士毛一伟告诉记者,它实际上是一种虚增的需求,并不是中国实际的需求。第二个应该讲,造成了国内矿山生产企业,国内的冶炼企业,在这种恶劣的情况下连续的亏损。
铜陵金隆铜业有限公司商务部部长刘树峰表示,那么亏损谁承担?我们的需求是一定会有的,电缆厂、电线厂、制冷的铜管厂,他们要进口铜,一样会忍受价差,他们比我们亏损面还大,我们冶炼厂自己承担了这个价差。
据前瞻网记者了解,目前这种市场现象已经引起国内大型国有银行的注意,自去年年底以来,国有银行集中对融资性铜的信贷审核从严把关,不过因为外资银行对此管制较松,导致了部分企业将融资铜业务直接转向外资银行,记者在上海某大型铜仓库就看到了由外资银行托管的大批铜,而这些利用铜进行融资的企业,由于并不在乎铜价本身带来的收益,甚至可以承受亏损,从而造成国内铜价的不正常波动。
江铜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裁苏黎表示,由于融资业务介入进来,亏损的成本转嫁到融资成本上,在可以接受的前提下,这个业务照样进行,导致了这个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很难修正的状况。
铜业资深人士毛一伟告诉记者,这个监督的责任在谁呢,我觉得谁融资谁负责,如果是银行提供的信贷资金,你又放任资金流入国家限制的房地产行业,或者说是限制投资的行业,那毫无疑问,这里面银行首先就要承担起监管的责任。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前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征稿启事:
为了更好的发挥前瞻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前瞻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专家来稿。(查看征稿详细)
网友评论
0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