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 登录 | 2024年11月1日

上半年家电业增长放缓 企业加速转型

 2012-07-21 10:48:23 责任编辑:QZ085 来源:前瞻网

前瞻网摘要:

自去年年底,国内家电业结束十年高速增长期,行业呈下滑趋势。而2012年国家消费促进政策是否会进行调整,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家电行业未来的表现,不排除个别地区、个别产品会实施临时性刺激政策的可能。

据前瞻网记者了解,各大家电巨头近期发布的2011年财报显示,中国家电业在经历了2010年这一近十年从未出现的高速增长态势后,随着下半年家电下乡、节能惠民工程以及家电以旧换新三大拉动内需政策的逐步退出,国内家电行业增长也开始显现疲态。

家电业增长放缓

自世界金融危机以来,政府部门相继推出家电下乡、以旧换新和节能惠民政策以启动内需市场。补贴政策在过去两年内带动中国家电市场高速增长,但与此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中国家电市场的整体消费能力提前透支。随着相关政策的先后到期,自2011年四季度开始,国内家电市场已增速开始显现下滑趋势。

从家电企业2011年财报来看,多家公司业绩明显下滑:美菱电器2011年实现营业收入90.04亿元,同比增长9.44%。净利润10657.91万元,同比下降67.28%;科龙2011年营收184.9亿元,同比增长4.51%。实现净利润2.27亿元,同比减少61.21%;深康佳预计净利润为1000万元至3000万元,同比下滑64.26%至88.09%。

此外,一些家电龙头企业虽然2011年业绩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速远低于2010年同期水平。美的电器2011年总收入931亿元,同比增长25%,净利润37亿元,同比增长18%,而在2010年,美的电器总收入和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为57.7%和69.24%。格力电器2011年营收835.95亿元,同比增长37.48%。净利润52.45亿元,同比增长22.67%。但相较2010年格力营收和净利润分别增长42.62%和46.46%,2011年格力的增速分别下降了12%和52%。

专家表示,过去两年的政策刺激是海尔、美的、格力等国内家电厂家销售和利润大幅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政府补助成为净利润大增的主要推动因素,甚至占到一些企业税前利润的一半以上。而随着2011年这些刺激政策的相继到期,给国内家电企业运营带来了压力。

业内人士认为,由于中国家电市场整体消费能力提前透支,2011年出现了家电产能的整体过剩、城市市场主要家电品种百户拥有量趋于饱和以及房地产市场低迷、原材料运营成本上涨等利空家电市场的因素。而且,这些利空因素还将延续至2012年,今年家电市场销售状况也不容乐观。

消费升级诱使企业加速转型

针对当前国内家电企业面临的困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成为抵御市场下滑的有效武器。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家电业呈现产品全面升级态势。以白电产业为例,在空调领域,变频空调零售量份额接近50%,同比增长达55%。在洗衣机市场,滚筒洗衣机仍旧成为带动市场快速增长的“发动机”,零售额市场占比超过44%。从冰箱市场增长趋势来看,三门、多门、对开门等高端产品零售额占据了整体冰箱市场60%的份额。另外,在彩电领域,智能电视的渗透率在2011年12月已高达33%。

消费升级吸引着各大家电上市企业的转型步伐。青岛海尔在年报中指出,在家电行业增速放缓的同时,行业增长结构性变化显著,中高端产品销售占比提升。绿色环保、智能化、艺术化、人性化成为白色家电产品的主流趋势,中高端家电日益受到消费者青睐。海尔也正在加大中高端家电市场的拓展力度。

企查猫

在近日于上海举行的“中国家电发展高峰论坛”上,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步正发表示,“家电产品的消费正呈现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征,高端消费品和服务需求发展迅猛,大量中低端产品面临升级换代。为了扩展人们对家电产品的需求,这就要求国内家电企业加大产品开发力度,加快转型升级,去适应消费结构的变化和需求。”

品牌中国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永认为,中国家电企业的发展方向必然会是追求高能效产品销售占比的提升和消费升级需求的满足。国内家电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能否快速提升,以满足市场竞争和消费结构变化的要求,将是其未来制胜的关键。

已有0人评论 我有话说相关内容阅读

关注前瞻微信

意见反馈

暂无网友的评论

网友评论

0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前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征稿启事:
为了更好的发挥前瞻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前瞻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专家来稿。(查看征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