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片老去 中国唱片业迈到了产业的尽头
2013-04-12 13:54:16 责任编辑:QZ112 来源:前瞻网
图示:唱片业老去
一些产业与经营无关,随着时代的沉浮,有些注定老去,唱片业就是一个这样的产业。
2014年1月将是太平洋影音公司(以下简称太平洋)成立35周年的纪念日。公司总经理赖秀薇正在为这个日子做准备。提起这件事时,她显得很谨慎,刻意避免了“庆祝”,而用了“纪念”这个词。毕竟中国内地唱片销量连年下滑,到现在,已经比2005年减少了96%。
在互联网时代,唱片被挤到了历史的墙角。在时代浪潮面前,即使是太平洋—中国改革开放后成立的第一家唱片公司,制造出中国第一个立体声盒带、第一张CD唱片的公司,十几年的纳税大户也无法独善其身。
在不少人看来,太平洋到现在依旧存活并且经营唱片已经是个奇迹。这些人里包括宋柯,内地唱片工业鼎盛时期顶级的操盘手。两年前他就发出过“唱片已死”的感慨。或许,唱片确实“快死了”,与太平洋同时期并称为“四大巨子”的广州中唱、新时代、白天鹅不是经营艰难就是已经倒闭。
不过,唱片业也曾经历人生的巅峰—坐落于广州市人民北路的太平洋大楼是最好的见证。在最辉煌的年代,太平洋唱片的策划、录音、制作、压盘、印刷、包装都在这幢13层的大楼里完成。每天,工人们24小时连轴转生产,数以百万计的唱片从这里运往全国各地。
如今的太平洋大楼已不见当日的喧嚣,除了第三层留作太平洋自己的办公室外,其余楼层都已对外出租,租金为这家公司提供了近一半的营业收入。
30年,一个产业经历了崛起、巅峰、式微的全过程。其兴也勃,其衰也忽。唏嘘之外,重新审视这个行业的浮沉历程,在理解技术革命浪潮下一个产业所经历的嬗变之外,或许能对后来者有更多的借鉴意义。
野蛮生长
“那时的广东很兴奋,也很混乱。”2013年3月,李海鹰坐在广州星海录音棚的休息室里回忆起30年前刚入行时的情景。作为最早进入流行歌曲界的音乐人,广州是他事业起步的地方。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刚从“文革”的狂热中醒来,人们开始疯狂地想要认识与了解新生事物。毗邻港澳台的广东占尽地利天时,成了各种新事物、新文化、新思想出现的前沿。
1979年1月,广东省广电局投资30万资金创办了太平洋影音公司。这是中国第一家具有现代化音乐录制设备的公司,也标志着国内唱片业进入音像时代。
最初,唱片业作为“舶来品”在中国并没有形成规模,起初的唱片只是在中国录音,要在国外制作完成。直到20世纪30年代,随着唱片在国内的普及,才逐渐形成了“百代”、“胜利”、“大中华”三大唱片厂牌以及十几家小型唱片公司的体系。
新中国成立之后,上海军委接收了“大中华”唱片厂,成为后来中国唱片总公司的前身。“文革”期间,中唱公司几乎停运。在1979年前后,中唱广州公司率先于其他分公司开始重新运营。而在全球,1979年,迈克尔·杰克逊的唱片《Off the wall》已在全球市场销售了2000万张。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猫王个人也已售出了超过5亿张唱片。
长时间的文化匮乏令所有文化产品成为热销品。太平洋制作的第一个立体声卡带《蔷薇处处开》一下子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当时一盒4到7元的卡带销售量十分惊人,动辄就以百万计。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渴望爆发的年代。太平洋的成功为其他具有出版资质的单位提供了思路,音乐仿佛成了骚动的热土。1983年到1984年期间,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类似的出版社和公司。
赖秀薇仍记得30年前从惠州歌舞团调入夏里巴音像出版公司做编辑时的情形。“那是1983年,整个唱片业火得不行。要进入音像公司都要凭一些特殊关系。”进入唱片公司工作,成为当时最时髦最有前途的工作。
改革开放让人们第一次听到了港台流行歌曲。“原来还有这么唱歌的!”赖秀薇和李海鹰都记得当年第一次听到邓丽君时的惊讶。“扒”港台歌曲,找内地唱得像的歌手翻唱成了唱片公司最早的盈利方式。传统音乐行业里的青年人纷纷投入这个行列。
李海鹰和赖秀薇一样,也是在1983年入的行,主要的工作就是为中唱和太平洋“扒歌带”。就像当时的时代氛围一样,面对那么多新事物,李海鹰也总是处于兴奋状态。“在中唱做四首歌的编曲,可以在录音棚里面住一个月,当然是很兴奋的!”
在人们还对“流行音乐”这个新名词一知半解的年代,“扒带子”成了最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流行术语。据说,因为容易赚快钱,当时全广东唱片业与音乐人都参与了这个工作。之后闻名乐坛的创作人陈小奇、马小南、陈洁明等人,都是当年的“扒带”高手。老一辈的通俗歌手如陈明、毛宁等,也都无可避免地扮演过“二传手”的角色。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唱片公司从成立开始就没有版权意识。每一张唱片的制作,公司基本都是以劳务费或工资的形式与编曲、制作、歌手结算,更不会向港澳台,甚至海外的原创者支付版权费用。歌手成方圆在一次采访中就曾回忆,当时自己的一张翻唱碟销售百万张,却只能拿到700元的劳务费。
这种低成本高收入的模式使唱片业成为改革开放之初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行业之一。“当时太平洋一年的纯收入和广州的南方大厦百货商店相同!”李海鹰回忆说。到1985年,成立仅仅6年之后,太平洋就不仅为广电总局建起广东电视台大楼,还在广电局的大院里建起了太平洋自己的大楼以及广电局的宿舍楼等多幢建筑—这些建筑在当时的价值也超过了3亿。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30年后回头看唱片公司最早的发展,李海鹰不无感慨地说。在他看来,中国唱片公司前期的迅速发展与不注重版权保护相关,后期迅速的败落也与此相关。他说,版权是唱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欧美公司的版权意识非常强,这为日后在技术挑战下的唱片公司提供了一道屏障。
然而这些都是后话了。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的中国,对于包括唱片业在内的许多行业来说,都是个野蛮生长的年代。人们忙着疯狂地吸收外来一切新鲜事物,无暇他顾—这就为日后唱片公司的迅速衰败埋下了伏笔。
危机已悄然出现。
告别浪漫
在赖秀薇的唱片业发展年表里,1986年是一个不能跳过的年份。这一年,赖秀薇开始感到了市场的压力,而在此之前,“唱片公司出什么,市场就能消化什么”。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前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征稿启事:
为了更好的发挥前瞻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前瞻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专家来稿。(查看征稿详细)
我国氢气压缩机行业上市公司数量不多,主要包括开山...[详细]
- 蔡志濠:2024年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全景图谱
- 前瞻产业研究院:2024年中国大模型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205亿元
- 温杨洋:2024年中国无人机行业应用情况分析
- 韩艳婷:2024年中国合同能源管理行业上市公司全方位对比(附业务布局汇总、业绩对比等)
- 蒋金成:中国丙烯酸行业竞争格局及市场份额
- 李明俊:2024年中国担保行业需求市场分析
- 柯素芳:2024年全球服务机器人行业发展现状 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市场增长潜力较大(组图)
- 前瞻产业研究院:2024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行业市场销售规模将达到1064万辆
- 吴小燕:中国数据中台行业投融资及兼并重组分析
网友评论
0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