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 登录 | 2024年11月23日

产能过剩之症结:市场化严重缺乏

 2012-05-07 11:18:53 责任编辑:曾忆茗 来源:前瞻网

前瞻网摘要:

中国经济面临着产能过剩和高库存两大问题,货币政策不仅要抑制新增产能,又要消化库存。在全球经济萧条的背景下,我们必须立足国内消化产能,同时不能再度刺激新的传统制造业铺新摊子。

据前瞻资讯数据中心监测显示,钢铁业现在的产能已经高达9亿吨,仍然在建的还有1亿吨以上,而国内目前能够消化的最多7亿吨,再上,就是浪费;还有水泥、玻璃等建材和大型建筑施工机械,甚至包括汽车业都严重过剩。在这个背景下,一味地、全面地释放流动性只能使产能过剩情况更严重,等于是制造危机。

但反过来看,中国有非常多企业在嗷嗷待哺,尤其是很多能够消耗(过剩)产能的国家级基本建设项目在急等着资金开工。因此笔者建议:在房地产库存极大的背景下,货币政策不可能再向房地产倾斜起码在两年内,房地产业不具备继续吸纳传统制造业产能的能力,目前能做的,唯有大力支持国家级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增加对高铁高速、水利设施、城市道路建设的贷款。当然,这只是“治表”,是“权宜之计”或曰“缓兵之计”。争取时间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经济硬着陆,在保证经济相对平稳运行的大环境中抓住改革的有利时机通过改革“去库存”。

产能过剩本身不可怕,“供过于求”也是市场经济的正常表现,问题是要抓住造成产能过剩的总根源。必须认清,造成中国产能过剩的根子不在市场,而在体制,在指导思想。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分析,中国式的产能过剩其实是市场化严重缺乏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国有企业做大做强”的误区之一,也是“国家垄断”的伴生物。仔细分析,凡是产能过剩的行业,一定是国企垄断或国企主导的行业。

企查猫

大型国企在信贷、土地、财政等多方面享有诸多特权,国家绝大多数的优质资源都向国有企业倾斜,使它们有极大的冲动和足够的力量去扩大产能,以提高政绩。因此,要克服产能过剩危机,第一条就是改革,尤其是要抑制国有企业不断“做大做强”的冲动,减少对它们的各项扶持优惠政策一旦撤销优惠,看它们还能不能做大做强。与之相反,对民营企业则要“扶持”,尤其是在“准入”环节上的扶持,让具有市场经济特色的企业享有更多的国家资源,让它们与国有企业平等竞争,使国民经济实现向市场化的转型。

提高市场经济比重,既是提高效率的关键,也是减少产能的关键。

已有0人评论 我有话说相关内容阅读

关注前瞻微信

意见反馈

暂无网友的评论

网友评论

0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前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征稿启事:
为了更好的发挥前瞻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前瞻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专家来稿。(查看征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