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铜市需求低库存压力大 铜商急寻出口通道
2012-05-15 09:52:03 责任编辑:QZ085 来源:前瞻网
伦铜逼仓的是与非
从国内企业角度看,境外交割是现实之举;但对于铜短缺的我国来说,企业不应该让宝贵的资源流向海外。
当前,国内市场充斥着境外机构逼仓国内企业的诸多传言,其中一条是双方在保税区大量抢购铜现货,因为国内铜库存大多被用于信用证融资或仓单抵押,可供5月份交割的筹码较为有限。
仓储企业表示,听到的都是一些传闻,没有确切证据。而且仓储公司因为商业原则,也不方便对外透露库存铜拥有者的具体信息。
不过,一位不愿意公开姓名的贸易商说,上个月嘉能可的确向公司购买了几千吨铜,一次性量比较大,成交价并不像市场传言那样有50美元的高升水。
据了解,铜行业其他贸易商,则对嘉能可逼仓事件讳莫如深他们似乎都想从别人那里了解信息,但又不肯透露自己掌握的情况。部分贸易商甚至可能正深套其中。
“铜是国内市场化程度非常高的品种,但现在特殊敏感时期,贸易商就算是同样一个价格出货,也涉及在江铜和嘉能可之间站队的问题。”一期货分析师表示。
而且经过这么一闹,融资铜的问题又暴露出来。一年前,外管局等部门才发文收紧了对大宗商品进口信用证融资的监管。但实际上还是有渠道可以操作,尤其在去年下半年国内民间利率高企、欧美国家低利率的背景下,巨大利差空间,吸引大量贸易商铤而走险。
“短期来看,银行融资铜政策不会发生改变,但市场仍警惕后续政策面的变化。因为铜的融资功能一旦削弱,价格也将下跌。”业内人士表示。
数据显示,受融资铜进口的强劲推动,自去年12月以来,国内铜进口量连创新高,今年1-3月同比增长50.5%,达到136万吨。而4月份,国内铜进出口贸易形势出现逆转。
前瞻产业研究院矿产分析师景川对此评价,站在国内企业角度,境外交割是现实之举。但我国每年几百万铜缺口需要进口填补,从这点出发,国内企业又不应该让宝贵的资源流向海外,因为未来很有可能付出更高成本再买回来。
“包括此前国储铜事件都没那么大的交割。”景川说。
境外仓库背后的大鳄身影
大型国际贸易商和金融机构控制了LME诸多交割仓库,作为商品期货与现货贸易唯一纽带的仓库交割环节,对中国企业显然是不利的。
这场以铜为筹码的跨国博弈,背后是多空双方在库存、资金,乃至平台资源上的全方位较量。
目前国内保税区有60万吨铜库存,上期所交割库库存20万吨,按5.7万元/吨价格粗略计算,涉及资金量高达460亿元。伦敦金属交易所(LME)铜库存22万吨,按当前LME美元铜价和人民币汇率计算,市值110亿元。
期货盘面上,上期所51万手铜期货持仓量(多空双边合并计算),对应125万吨铜,市场保证金规模约23亿元。伦敦金属交易所(LME)持仓量约为26万手(单边计算),对应650万吨铜,涉及初始保证金约为600亿元。
在台面之下,另外有大量库存隐藏在生产、流通企业手中,境外还有大量铜ETF(交易所上市基金)、期权以及场外结构化产品,所涉及的资金其实还更为庞大。
而博弈的终点,则是作为商品期货与现货贸易唯一纽带的仓库交割环节,对中国企业却显得并不公平。一业内人士介绍,目前LME的仓库基本上被嘉能可、荷兰托克、JP摩根等大型国际贸易商、金融机构,通过错综复杂的股权关系控制,国内企业在LME交割竞争方面处于不对等的地位。比如,LME铜逼仓以来,注销仓单最先异动的新奥尔良仓库。它原隶属于Sempra Energy集团和RBS苏格兰皇家银行合资的RBS桑普拉公司,2008年其股权连同管理团队被JP摩根以17亿美元收购过去。JP摩根成为LME这个北美最大仓库的实际控制人。
不仅如此,自全球经济疲弱以来,高盛、巴克莱资本等金融机构均大举投资金属现货以及仓储业务。一方面由于原材料过剩需要存放,仓储及融资成了新的生财工具。另一方面这些金融机构手握巨量现金又无处可投,只得在金属现货与期货市场间穿梭,寻求价差机会和交易对手。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前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征稿启事:
为了更好的发挥前瞻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前瞻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专家来稿。(查看征稿详细)
网友评论
0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