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dle们怎么了 为什么与“中国梦”格格不入?
2013-04-22 14:25:55 责任编辑:QZ112 来源:前瞻网
也许有人会说,电子书无介质成本,如果能够依靠低廉的价格获取海量用户,那还是有前途的呀!这种说法在当前不成立,因为中国数字阅读的主要矛盾与阅读无关。一方面,数字阅读是移动互联的分支,目前虽然移动互联终端销量已经远远超过了PC,但移动商务只占互联网商务规模3%不到,用户不会或者不习惯利用移动互联终端买东西;另一方面,国内用户内容付费习惯更需要很长时间的适应期,盗版的冲击也不容小视, “移动互联支付习惯”与“内容付费习惯”这两座大山,要想移开非一朝一夕可为,也不是一家公司就能做到的,无论它多大。
同时,在图书内容方面也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必须面临数据源差的问题,因为历史问题,很多出版机构数字化基础很不够,数据源良莠不齐,格式转换本身就会出错,而更多的则是扫描版PDF文件直接OCR转的,错字错段,丢字缺词非常普遍,至于说缺少图片甚至封面就更多了。以多看为例,为了保障整体质量,对得起“精品”两个字,必须人工审校挑错,这方面付出的人力、财力、物力难以想象,有的书制作需要0.5个人日,而审校往往需要2-3个人日。当然,亚马逊也是非常注重品质的企业,它采用的方法是一旦出现用户投诉就下架,发回出版社纠错。但是,在中国,电子书收入不足出版社的1%,其纠错成本远大于收入,很难有动力去修改。
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到另外一个问题:中文版式本身就是复杂多变的,在版式方面,西文书版式简单、变化较少,95%的图书是纯文字的,别说图文了,甚至连字体变化都不多,但现代中国版式强调图文混排与字体变化,举个简单的例子,在一本宋体的书里你看到一段楷体的字,自然反应就是对话或引文,看到一段黑体的字你就知道是强调,版式所形成的“阅读思维习惯”在中国人的头脑里根深蒂固,如果缺失,所丢弃的不仅仅是美感。这两方面的原因,也使得追求“大而全”的规模化、标准化、工业化运作模式举步维艰。
最后,我们还要回到Kindle设备本身,大家知道,Kindle的主力产品采用的是黑白电子墨水技术,它具备耗电低、不伤眼的特征,对深度阅读用户来说体验很好。但是,它也存在响应速度慢、触屏操作生涩等缺陷。Kindle大行其道的时候,手机的表现力与性能还很弱小,而今天当人人必备的手机变得越来越强大的时候,当绚丽的色彩、丰富的多媒体表现力与流畅的手势操作已经深入人心的时候,到底有多少人愿意回归黑白时代?
据说4月份Kindle就真的来了,它真的能够突破以上重重阻碍,成就它的“中国梦”吗?无法判断。我只知道,它的数字出版梦在美国实现过,是“可知的”,而我眼中的数字出版未来“不可知”,需要无数的试错、无数的探索与折腾,路不同……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前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征稿启事:
为了更好的发挥前瞻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前瞻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专家来稿。(查看征稿详细)
网友评论
0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