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 登录 | 2025年4月3日

十大光伏企业负债超千亿 谁是悬崖推手?

 2012-10-27 08:14:17 责任编辑:QZ080 来源:前瞻网

前瞻网摘要:

前瞻经济学人

中国最大的10家光伏企业债务累计1110亿元人民币

今年可说是光伏产业过得最为艰难的一年,过去这几个月来,几乎没有哪个产业能比光伏惨淡,内忧外患下,产业雪上加霜。

外忧让光伏产业大受打击:继今年5月美国裁定对我国光伏产品征收31.14%-249.96%的惩罚性高额反倾销税后,日前,欧盟也对我国光伏电池发起反倾销调查。去年,我国光伏电池对欧出口金额204亿美元,约占同期该产品出口总额的73%。本次反倾销调查,称得上是欧盟迄今对我国最大规模的贸易诉讼。不久前,印度亦向中国光伏产业发难。

内患同时并行,一组简单的数字或可说明问题:不久前,美国投资机构MaxiMGroup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最大的10家光伏企业债务累计已高达175亿美元,约合1110亿元人民币。整个光伏业负债率已超过70%。

这组数字令业内外大呼危险,一时间,“光伏产业破产说”大行其道,不少人认定光伏大佬们已经濒于破产边缘。

光伏产业之殇是谁之祸?是谁将这一曾被认为充满希望的新兴产业推向悬崖边缘?

被“忽悠”的进场者

“我们都希望现光伏大佬快点倒掉。”陈学义(因当事人要求,此为化名)平静地说,“他们倒了,我们才有希望。”陈学义在浙西一个城市经营光伏多年,这段时间来犹感寒冷。“很多同行关的关,转的转。现在看来,这个行业还没有触底。”

在陈学义看来,国内光伏产业大佬诞生之历程很有些“畸型”。“作为一个资金密集型的高科技新兴产业,现在我们很多同行企业都是外行转过来,当初听了宣传,认为光伏是朝阳产业,再加上转型升级的压力,听说政府支持力度大,有钱的都投过来了。”他总结,“很多人都是被忽悠进来的。”

被“忽悠”进场的企业多半都在这一轮的行业低谷中受到了打击。“当初光伏产业高速发展的几年,进来的或多或少都赚到了钱:需求摆在那里,最早的技术要求也不像现在这么高,确实容易赚钱。但是进场的人太多了,短短几年内产能就严重过剩。再加上技术标准不断提高,原来不懂行的企业,很快就受到了打击。”

在陈学义看来,光伏产业的技术发展堪称一日千里,一年前国内125单晶硅片的主流性能多半在185-190瓦左右,一年后的今天,这个数字早就超过了200瓦。

陈学义认为,被“忽悠”了的进场者,特别是行业内的“大佬们”,是如今产能严重过剩的自觉不自觉的推手。

这样的说法并不是陈学义一家之言。不久前,江西赛维LDK传来的种种不利消息俨然成为佐证。一度曾发展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多晶硅片生产商的赛维LDK今年受到的打击之一,是来自供应商的破产消息。今年4月3日,赛维LDK在欧洲的最大供应商Q-Cells向法院提交了破产申请。

这家来自德国当地最大的光伏企业Q-Cells,从2007年便与江西赛维有了紧密的合作,为了挽留住这家巨大的供应商,江西赛维也曾亲自为Q-Cells“量身打造”了1.5万吨的多晶硅扩产项目。

在Q-Cells破产后,多晶硅扩产项目成了赛维LDK最沉重的包袱。

“像这种项目的上马,简直可以说是疯狂。”陈学义评论,“现在这些大型的光伏企业产能扩张都很厉害。目前他们可能也有订单可接,但大多数是做得越多,亏得越多。大佬们要保产能,只能硬着头皮做。越做越亏,连带着使行业中的其他企业也必须跟着这样的步伐。”

企查猫

“然而,看起来疯狂的是企业,实际上疯狂的是社会。”他说,“大佬们的困境中,企业是最大的受害人。”

“依我看,浙江的光伏企业,很多都保不住。”陈学义将自己的同行们一个一个地数过去,语调倍加感伤。

他提到的名字,都是浙江光伏产业中显赫一时的大佬。

已有0人评论 我有话说相关内容阅读

关注前瞻微信

意见反馈

暂无网友的评论

网友评论

0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前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征稿启事:
为了更好的发挥前瞻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前瞻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专家来稿。(查看征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