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 登录 | 2024年11月22日

1万亿元下的蓝海:物联网三大业务解析

 2014-05-15 15:10:35 责任编辑:张泽伟 来源:中国硅谷在线

物联网起源于上个世纪90年代,那时候默默无闻的名词,经过短短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汇聚成了一片蓝海并获得了举目关注。2005年11月17日,国际电信联盟在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发布的《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里写道: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物联网主动进行信息交换。

因着这一浪潮的袭来,我国政府也在物联网的研究和发展上表现出了高度重视。2009年,温家宝提出“感知中国”的战略构想,表示中国将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物联网技术;2010年,吴邦国表示将培育发展物联网以确保我国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据专家预测:中国物联网的整体市场规模在2015年将超过1万亿元,到2020年,整体产值将超过5万亿元规模。

目前,我国已形成了基本齐全的物联网产业体系,以及较完整的敏感元件与传感器产业,产业规模稳步增长:2013年农业部启动农业物联网的区域试验工程、工信部印发多达10个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14年被国家旅游局钦定为智慧旅游年……无论是个人应用、行业应用还是政府公共管理应用,接踵而至的政策支持以及互联网巨头们对物联网毫不掩饰的热烈追捧,无不彰显了物联网的独特魅力。那么在这个1万亿元的蓝海下,究竟有哪些业务构成呢?

一、 身份相关类业务

身份相关类业务是利用一定的可以标志身份的技术,用于物体识别、产品识别、用户识别和企业识别或跟踪的服务。这一类业务在金融支付业应用颇多,比如:手机钱包、防伪业务、电子折扣券、银行卡业务、VIP业务、票务服务等等。

传统的身份识别主要依赖于RFID、二维码、条码、指纹等技术。RFID称为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经常用于物品或动物的追踪,它的识别距离较长,无需准确读取,读取处理速度快且效率高。二维码与指纹识别技术在近年来发展较快,在科技以及互联网产品上的应用增长尤为迅速,例如二维码支付与手机指纹解锁等。但是RFID对于隐私的保护不是很注重,经常在主体不经意的情况下泄露地理位置等信息;而二维码支付与指纹解锁,前者被央行叫停,后者已遭黑客破解,更是无法保证安全性。

需求往往是催生新技术的良剂。在越来越注重安全性与隐私性的今天,一种全新的生物识别技术IIDKEY已经悄然萌芽。这是一种以人体动态的生物体征作为媒介的识别技术,也就是说,识别对象需要处在活体状态,单纯的复制是无效的。另外,该技术摈弃了所有的明码传输,即使半路被截取同样也是无效的。

就笔者了解,目前应用该技术的企业不多,国内唯一的一家位于浙江宁波,IIDKEY被应用于他们的B2B在线交易平台“中国硅谷在线”。中国硅谷在线主营智慧解决方案、智能识别、自助设备、安防监控等智慧型物联网产品,用户通过IIDKEY认证后,即拥有了唯一的生物身份证,在售前咨询、合同签订、货款支付、货品交付等交易过程中都会加入该用户生物认证的密钥信息,在线交易显得更为安全真实。

二、 信息汇聚型业务

顾名思义,信息汇聚型业务,就是由物联网终端采集、处理,经通信网络上报数据,经物联网平台处理,再提交给具体的应用和服务。信息汇聚型业务的全过程都需要平台的统一管理,整个系统包括:M2M终端、网络、平台、应用、运营系统。有时候考虑到网络以及终端数量的不同,也会接入网关设备。

举个最贴近生活的例子,就是自动抄表。

传统的人工手动抄表,速度慢,效率低,人工误差大,而且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工作人员徇私舞弊的现象。而自动抄表设备,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些难题,有的还附带有另外一些更加智能的功能。

企查猫

今年4月,北京市电力公司召开“电靓京城,为民服务”发布会,表示2014年将完成北京市200万居民用户智能电表的换装工作,覆盖十六个区县约2300个居民小区,2015年北京市居民将全部实现智能电表运作。北京市的所谓智能电表,除了查询用电情况、交费购电情况,欠费及余额情况外,还可以在线购电,显示电费余额预警、电价调挡提示等,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智能化“自动抄表设备”。

那么,自动抄表是如何实现的呢?首先,电表(或者水表、燃起表)等采集终端设备,通过设备自带的透传模块,经电力线载波、GPRS网络、GSM短信、宽大网络等任何一种网络传输至M2M平台,M2M平台将按照约定的程序处理并发送这些数据至相关的管理平台。

除自动抄表外,信息汇聚型业务还有电梯管理、物流、交通管理等,在此不做赘述。

已有0人评论 我有话说相关内容阅读

关注前瞻微信

意见反馈

暂无网友的评论

网友评论

0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前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征稿启事:
为了更好的发挥前瞻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前瞻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专家来稿。(查看征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