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 登录 | 2024年12月23日

工信部解读《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1-12-07 15:45:18 责任编辑:QZ016 来源:前瞻网

十二、《规划》对城市钢厂发展有哪些考虑?

据统计,2010年我国39家城市钢厂粗钢产量接近全国总产量的40%。随着城市发展水平提升和钢铁企业规模扩大,城市钢厂与城市功能不符的矛盾日益显现,在产业结构、资源、环境、能源、土地、交通等方面,部分钢铁企业不能适应城市发展新要求。面对困局,一部分城市钢厂如唐钢南区、太钢等钢铁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发展循环经济,逐步缓解矛盾,初步实现了与城市协调发展。少部分城市钢厂如首钢、重钢、大连钢厂克服重重困难,实施易地搬迁,城市和企业发展都进入了新阶段,但其造成的经济社会影响需要长期关注和妥善应对。还有一部分城市钢厂在探索研究实施搬迁改造。

城市钢厂转型、远距离或近距离搬迁改造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城市钢厂发展的出发点必须以人为本,要根据所在城市发展定位、钢厂在城市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企业实力,特别要考虑企业人员就业、生活等因素,走适合企业实情、具有地域特色的差异化发展道路,而不是一味追求搬迁,更不能借搬迁扩大产能。

现有的城市钢厂要学习唐钢南区、太钢的经验,力争通过原地改造升级实现与城市协调发展,继续在当地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于与城市发展矛盾不可协调的钢厂,根据城市、企业、员工和社会的承受能力实施搬迁改造或转型发展。在搬迁新厂地的选择上,要重点考虑广大职工长期工作和生活的可能性和可承受负担,审慎选择搬迁厂址。

十三、“十二五”时期如何处理境内、境外铁矿石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怎样建立我国铁矿石资源保障体系?

随着国内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我国铁矿石资源全球化配置的趋势已经形成,2010年我国铁矿石进口来源国达到40家(2011年已扩展到63家),进口量6.18亿吨,约占铁矿石消费总量的67%,比十年前提高了近32个百分点。在高矿价高收益的驱动下,2011年1~10月份国内铁矿石产量也增长了26.4%,进口铁矿石增长了10.9%,国产矿的增速大于进口矿。

在如何提高矿石的保障方面,有多种意见。比较集中的在两个方面,一是加大国内矿山的开发,提高自给率,以提高话语权;二是加大国外矿山的开发力度,提高权益矿的比例。而《规划》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考虑到我国铁矿资源品位低、禀赋差,开采成本高的特点,我们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从资源国际化和节能减排上考虑,多用进口矿是正确的和必然的,应鼓励进口而不应作为问题。问题是我国钢铁企业对进口矿定价没有话语权,解决这个问题重点是鼓励钢铁企业走出去,不仅开矿,更重要的是建厂,将钢坯或钢材运进来,而不是只在国内发展。鼓励企业走出去建设钢铁厂是“十二五”期间钢铁工业发展的大战略,而提高国内铁矿资源保障度是第二层次的问题。因此,规划没有把国产矿供应比例低作为问题,也没有将国产矿保障比例作为目标提出。“十二五”时期要将建立我国铁矿石资源保障体系与钢铁工业发展联系起来,而不能就保障谈保障。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开发利用国际资源,在具有资源优势的国家和地区以及周边国家建立稳定、可靠的铁矿石、铬矿、锰矿、焦煤等原燃料供应基地和运输保障体系。二是加大国内铁矿资源的勘探力度,提高尾矿回收综合利用水平,推动现有矿山的资源整合。三是加强和改善进口铁矿石管理,研究引导建立符合市场的、上下游可长期协调发展的铁矿石价格形成体系,规范国内铁矿石市场秩序。四是支持国内钢铁企业及其他企业“走出去”在境外投资建设钢铁厂,投资参股国外钢铁企业。五是推进“减量化”用钢,提高科学使用钢材的水平,减少铁矿石消耗。六是加大废钢回收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废钢加工示范基地,完善加工回收配送产业链。

十四、推进钢铁工业兼并重组的必要性何在,为什么既要促进重点大型企业跨地区兼并重组又要推进区域内兼并重组,提出60%的产业集中度发展目标是怎样考虑的?

我国钢铁工业有7000多家企业,其中生产粗钢的企业500多家,平均规模仅100多万吨,前四家钢铁企业粗钢产量仅占全国总产量的27.8%,远落后于美、日、韩70%~90%的水平。产业集中度低,一定程度上导致或加剧了盲目投资、重复建设以及无序竞争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钢铁工业创新能力和行业自律能力的提高。“十二五”时期,兼并重组是推进我国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也是我国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钢铁企业集团的必由之路,要结合淘汰落后、技术改造和布局优化,深入推进我国钢铁企业兼并重组。

《规划》明确提出重点支持优势大型钢铁企业开展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积极支持区域优势钢铁企业兼并重组。一是我国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出现了这两种在我国钢铁工业兼并重组中占据主要地位的模式,既相互排斥又客观存在,从目前发展看,是符合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实际的兼并重组模式。二是这两种模式在“十二五”时期仍有较大的实施空间,将在加快我国钢铁工业兼并重组进程中发挥主要作用。另外,《规划》提出支持这两种兼并重组模式,并不意味着否定或反对其他兼并重组模式,还要鼓励各地、各企业探索多种形式的兼并重组,如上下游的重组等。只要有利于钢铁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有利于重组企业发挥协同效应、提高竞争力,就应予以支持。

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中,强调的是兼并重组要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坚持市场化运作、政府引导的原则。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规范行政行为,由企业通过平等协商、依法合规开展兼并重组,防止“拉郎配”。另一方面要注重加强政府对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协调管理,稳妥、高效地推进钢铁企业兼并重组,避免恶性竞争、强行兼并等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引导企业将兼并重组与淘汰落后、节能减排、转型升级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兼并重组的协同效应,切实提升企业竞争力。

《规划》在目标中提出,“十二五”末,前十家钢铁企业产业集中度提高到60%。这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了12个百分点。一是考虑到我国钢铁企业兼并重组的复杂性,产业集中度难以在短期内大幅度提高;二是我国国土广阔、地区发展不平衡,钢铁工业规模大、分布散,钢铁企业多种所有制并存,管理体制特色明显,我国钢铁工业很难像日本、韩国等国家的钢铁工业一样,2~3家企业就占据70~80%的产量,这与我国国情不相符合也不现实,因此提出60%的发展目标更加切合我国实际。

十五、“十二五”时期为什么要推进与下游用户合作,怎样加强钢铁产业链建设?

长期以来,我国钢铁工业重视生产、建设、经营,轻视与下游行业用户的协调合作,重视制造产品,轻视提供服务,与下游产业的融合程度低,钢铁产品研发、生产和应用环节的联系不紧密。导致下游行业用钢材产品升级缓慢、钢铁新产品找不到用户。如,高强螺纹钢筋等一些生产技术成熟的高性能钢铁材料推广应用缓慢,已具有生产条件的核电蒸发器管、超超临界电站锅炉不锈钢炉管等高端产品难以实现国内产业化应用。

上下游产业不能有效衔接,大大削弱了产业链竞争力。现代制造业的竞争某种程度上已经由单个企业间的竞争向产业链间的竞争演变,能否与产业链上的优势企业建立长期稳定、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成为企业谋求实现更高层次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我们认为,产业链的延伸是解决同质化竞争,缓解总量压力的关键,是一个企业由大变强的标志之一。为此,《规划》强调钢铁企业要转变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建立与下游用户间的战略合作机制,促进钢铁企业由钢铁材料生产商向服务商转变。

钢铁企业加强产业链建设首先要重视与下游用户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及时了解、甚至引导客户需求。随着社会的进步,下游用户不仅仅对钢材品种质量不断产生新需求,对相关服务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钢铁企业必须紧密联系用户,及时掌握用户各方面需求的变化情况。其次,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钢铁企业要加快转变服务理念,提高客户管理和服务水平。与销售产品相比,提供服务的要求更高,内涵更广,覆盖了从产品研发、生产、应用再到回收利用的全生命周期过程。钢铁企业只有以用户为中心,建立为下游用户提供完整材料解决方案的开放式服务体系,才能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在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

十六、“十二五”时期进一步提高我国钢铁工业国际化水平的必要性在哪里?

“十二五”时期进一步提高我国钢铁工业国际化水平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我国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们未来的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这是党中央反复强调的方针政策,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开放加以解决。

二是我国钢铁企业有相当数量的装备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在管理水平和开发创新水平上落后于世界先进钢铁企业。中国钢铁行业已具备相当的实力,我们要敢于吸引国外顶尖钢铁企业投资参股国内钢铁企业,吸引他们参与重大项目,要舍得给对方利益,以迅速提高我们的管理和开发能力。在这方面我们有成功先例,武钢与新日铁硅钢的合作取得了我国取向硅钢零的突破,宝钢与新日铁和阿赛洛、鞍钢与蒂森的合作,促进了汽车板的迅速提升和产业化。我国钢铁工业落后时靠改革开放,发展了自己,没有被别人吃掉,我国现在更有条件有资本开放自己。历史将证明改革开放是中国钢铁业的必然选择。

三是提高我国钢铁工业国际化水平符合世界钢铁工业发展潮流。世界钢铁工业发展至今已经成为全球性产业,并且国际化水平越来越高。首先是资源全球配置,铁矿石、焦炭、废钢、锰矿、铬矿等钢铁主要原料和辅料均有大规模的国际化市场,且贸易量不断增加;其次是产品全球配置,国际钢材市场交易规模不断扩大;再次是技术装备和工程服务全球配置,世界主要钢铁工程公司、设备制造商的业务早已跨越了国界;最后是投资全球配置,尽管一些国家和地区对投资钢铁产业做了种种限制,但是跨国钢铁企业集团仍然不断出现、规模和影响越来越大。从世界钢铁工业发展潮流看,我国钢铁工业提高国际化水平是大势所趋。

四是提高我国钢铁工业国际化水平是促进我国钢铁工业由大变强的需要。我国粗钢生产规模长期位居世界第一,但竞争力不强,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我国钢铁企业过于集中在本土经营,在全球资源、产品市场缺乏话语权,技术、管理相对落后,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要实现我国钢铁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必须要培养形成国际化的大型钢铁企业集团,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不断提高技术、管理水平,加强国际化经营,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五是提高我国钢铁工业国际化水平是促进我国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钢铁工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同时资源、能源、环境制约日益突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将继续发展,钢材需求仍将保持较高水平,钢铁工业在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求同时必须采取措施缓解资源、能源和环境压力,提高国际化水平、到境外投资发展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

十七、《规划》对“十二五”时期加强钢铁工业标准化工作是怎样考虑的?

标准化是现代制造业的重要标志之一,其水平高低、影响大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国制造业的强弱。近年我国钢铁工业标准化建设步伐加快,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和保障,但也存在着标准制定、修订落后于快速发展需要,覆盖不全面的问题。“十二五”时期要进一步强化标准在钢铁行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效支撑乃至引领钢铁工业产品升级、技术改造和管理创新等工作,平稳有序地推进钢铁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

一是加强上下游合作,加快标准制定、修订和升级。按照钢铁工业由注重钢铁主业生产经营向注重生产和服务协调发展转变的要求,以加强与下游用户合作为重点,结合与上游原料、能源等供应商间的协调,加快相关标准的制定、修订和升级,以更好推进产品升级,优化原料供应。

企查猫

二是全面实施标准化。拓宽标准覆盖面,推进钢铁工业在品种质量、节能减排、技术改造、设计制造、管理经营和安全生产等各个领域的标准化,以标准为准绳促进钢铁工业方方面面的规范化发展。

三是建立以钢铁生产企业为主体的标准化体系。钢铁生产企业是贯彻各项标准的直接执行者,要充分发挥其在标准化中的主体作用,有关部门、行业组织应加强组织管理和监督,引导企业根据发展需要、企业特色,重视推进标准制修订,用一家、几家之长为行业发展服务。

已有0人评论 我有话说相关内容阅读

关注前瞻微信

意见反馈

暂无网友的评论

网友评论

0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前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征稿启事:
为了更好的发挥前瞻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前瞻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专家来稿。(查看征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