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 登录 | 2025年2月22日

发展智能电网: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2012-04-13 08:30:25 责任编辑:QZ016 来源:前瞻网

该文件要求下属的各运行分公司,“当继电保护装置不进行整体或大部分改造时,不宜将互感器更换为电子式互感器;基于现阶段电子式互感器的成熟度和性价比,暂不宜对35kV及以下互感器进行数字化改造。”业内人士对此解读,国家电网公司的态度是目前电子式互感器技术上尚不成熟,出于安全考虑,有些不需要更换新型电子式互感器的则尽量不换,传统互感器性能稳定、可靠性强,在某些项目上将会优先选择。

除了涉及在线监测、互感器等产品的可靠性之外,智能电网所必然导致的一次、二次设备的融合也为电气设备的研发、制造、检测提出了巨大考验。

“一次设备升级为智能电力设备,二次设备升级为智能控制单元,二者的融合是革命性的变化,但这也使一次和二次设备质检没有明显的界限。”游一民表示。

据了解,目前产品智能化过程中,一、二次设备划分界线趋于模糊,导致在多个智能电网工程示范中二次设备厂家对其在电网智能化建设中角色的偏颇,一旦出现问题,责任界定很困难。

“很多设备虽然通过是型式试验,但是在实际运行到智能变电站上还是会出现很多问题,现在一旦出现问题,必须一次、二次设备供应商全部到场,逐个排查事故原因,但即便是这样,互相推诿的事情也时有发生,故障处理过程搞得很麻烦。”上述国家电网公司内部人士称。

随着智能电网工程的推进,无论是电网公司还是设备的研发、制造企业,都将面临更为深刻的课题。

智能电网的设备研发需要更多的资金和与技术储备,而现如今这又恰恰是国内企业极为缺乏的。“现在很多智能化产品要依靠可靠性研究,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如此深入下去涉及的都是基础研究、材料研究和一些非常关键工艺的研究,这些都是基础研究,我们在此方面的积累显然是不够的。”一位业内专家表示。

“目前智能变电站的问题比较多,所以应该有个比较慢的推进过程,需要更多的改进。在考虑智能电网建设与改造时,要首先对电网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梳理,业务变革和管理变革要先行,从条件比较成熟的地域和业务着手。对于输电网的智能化,应有条件地选择性试点,并与新建和改造紧密结合。”该专家指出。

设备研发尚存瓶颈

但无论如何,对于近年来饱受利润率下滑的设备制造企业而言,智能电网建设这块“大蛋糕”仍显得极具诱惑力。

“传统的一次设备本身是无法实现智能化的,而产品要为电网服务,就要配备相关软件传感器,运用集成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帮助它实现智能化。”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种衍民将这些技术比作一次设备的“眼睛”和“耳朵”,“加上眼睛、耳朵的一次设备,能看见也能听见,智能化程度自然就高了。”

然而对于设备的研发、检测标准却始终是横在企业一道坎。“究竟什么样的设备是智能电网所需要的,什么样的智能化设备对于电网而言是切实可靠的还没有定论。”某电气设备企业的负责人对于研发“智”变的进程之快还有些摸不着头脑。

有国家电网方面人士甚至曾在某内部会议上表示,目前可以顺利进入示范工程、试点项目中的设备的技术水平及研发标准不能等同于未来智能电网建设的实际需要。“即使有的设备已经在示范项目上使用,也不代表这样的设备就是未来智能电网建设真正需要的。”

2010年6月,由国家电网公司编制的《智能电网关键设备(系统)研制规划》和《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规划》正式发布。但上述标准却不是行业内惟一标准。目前,南方电网也在致力于对智能电网相关标准的研究,并也有相应的研究成果出炉。

更为关键的是,上述智能电网标准均不是国家标准,且同国际标准的对接尚存阻力。

智能电表领域而言,目前国内有等多家企业涉足生产,但“基本上还是根据地方的试点项目度身定做的,不是一个通用智能电表。在其他项目使用和出口中,还要面临标准统一问题。”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电力产品部新能源产品经理赵天意表示。

更为现实的例子是,国家电网公司全面接管菲律宾电力公司后,希望推广中国国标的智能电表,但是菲律宾倾向于美国的智能电网标准,中国产品的出口即面临阻碍。

对此,种衍民也坦言,尽管现在企业智能化产品研发进程还比较顺利,但产品最终还需经历标准化、技术统一,通过运行鉴定才可以最终定下来。

西安高压电器研究院产品研发中心主任张文兵表示,随着国内企业的不断进步,国内设备企业已逐渐缩小与世界跨国企业的差距,改变了以往跟踪为主的技术发展路线。“当国内外企业起跑线差不多的时候,我们就需要自己去趟路了,这使得企业科研的投入上比以往更大。而目前行业内很多企业的平均利润仅为5%~10%,倘若没有国家支持很难做到这种科技再投入。”

事实上,智能电网产业链上下游的联动、多领域跨行业的协调合作是关系我国智能电网建设成败的关键性因素,但缺乏协调推进机制一直让国家电网公司在智能电网建设中有些孤掌难鸣。

据悉,目前国家电网公司正在积极建议在国家能源局中增加协调智能电网发展的职能,一次统筹智能电网发展的相关工作,牵头组织我国智能电网技术研发、标准制定、资金使用等方面的工作。

事实上,在智能电网的推进中利益相关方众多,其发展涉及整个电力行业以及上下游的产业和广大电力用户,由此催生多种新业务的商业模式并不完善,短期效益低,参与的企业甚至面临很大的经营压力,而在此之前国家对于智能电网建设的资金、财税、投融资、价格等问题都缺乏有效的政策指导与激励。

“目前亟需在国家层面研究出台推进智能电网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智能电网在经济社会、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等各方面功能定位和战略地位,根据智能电网的发展阶段和特点,系统性、针对性地提出智能电网战略性、阶段性的发展路线,构建能够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差别化的智能电网发展区域布局和发展体系。”在国家电网公司的一份内部报告中曾提出如上加快智能电网建设的政策建议。

企查猫

分析指出,要完全实现智能电网是一个分阶段、分层次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受国家政策、投资等影响,而且包括现有技术的成熟性、经济性、电网基础,以及整个社会的用电习惯和相关产业的发展等方面。预计这个实现过程可能需要10年或是更久。

曾在电网信息和系统已经扎根16年的东软集团目前智能电网业务占公司总比重不超过5%,该集团董事长兼CEO刘积仁认为,由于存在政策和技术层面的问题,国内智能电网成熟还将有很长的路要走,“智能电网是很好的概念,是全世界的趋势,但在短期内难以实现,并且投入成本会很高,至少在未来五年内都很难实现突破。”

已有0人评论 我有话说相关内容阅读

关注前瞻微信

意见反馈

暂无网友的评论

网友评论

0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前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征稿启事:
为了更好的发挥前瞻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前瞻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专家来稿。(查看征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