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丰创始人王卫:让员工争做“出头鸟”
2014-09-20 15:55:25 责任编辑:林一 来源:前瞻网
精细化管理突破发展“天花板”
顺丰之前的高速发展主要是靠一整套机制(包括收派员的计提考核等)来推动的。坦白说,这套机制比较粗放,在前期市场大发展时是比较有效的,但是走到现在,这套机制已经遇到“天花板”了。而要如何突破这层“天花板”,我认为要靠精细化的管理。这个精细化的管理,包括我们的制度流程、管理者的思维模式、管理的方式方法以及信息系统等等,都需要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今年,公司的用工规模将突破30万人。在我看来,30万是一个瓶颈,超过这个数字,人员管理的难度将超出我们的想象,对于公司各个管理层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必须慎重对待。
现在我们在公司内部积极推动一些新的管理模式、组织架构调整、提升管理方法论、优化更新信息系统,以期更贴近新一代的互联网思维。比如,我现在已经慢慢习惯用手机来办公,每天在上面审批很多方案流程。当然,这个只是针对具体问题的操作手段。我们真正要推广开来的是从管理当中去发现问题,把员工在日常工作中所面临的所有问题都提炼出来,纳入一个闭环管理系统,通过相应的沟通机制和平台适时解决。这方面的工作现在才刚刚起步,还有很多机制需要建立,同时也还有很多流程需要优化。我希望最终达到的效果是能够真正降低员工流失率,或者是能够让员工充分感受到公司对他的关怀,同时整个团队的氛围也越来越好。
当然,我倒不是说我们现在的员工流失率有多么大的上升,但是也没有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或者说下降得不够明显。我认为真正好的企业应该对员工有很大的吸引力,人员流失率是呈逐年下降趋势的。接下来我希望我们顺丰能够做到以下两点:第一,进来的员工能够留得住;第二,留下来的员工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工作中没有怨言。
磨合发展,相融共生
近年来,由于公司的发展需要,我们也从外部引入了不少优秀的人才。
但是,任何一个成熟的有历史的企业,都会面临一个人员磨合的问题,那就是后进来的人,怎么把外面先进的管理理念、工作方式或者是好的技术有机地融入公司,并且和公司原班人马配合默契。包括一些发展得很好、引领行业的企业,也或多或少地会存在这方面的困惑。比如目前国内的一些互联网公司,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企业文化,这套文化可能也为其公司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但是对于后来空降过来的人员来说,要完全适应这套文化,就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可能中途磨合得不好,就自己走掉了。
我们该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我认为这是在考验整个公司的文化、机制,还包括公司管理层对引入新人员、新技术的信心和决心到底有多大。当然,与此同时也是在考验整个团队的素质到底怎么样。如果你的企业没有准备好相应的机制、文化,同时引入人才的决心也不是很坚决的话,那还不如不要引进了。因为就算引进来了,其结果也只会适得其反,新的东西吸收不了,新旧之间还会产生矛盾,难以融合。更可怕的是,会让外面的人对你的公司产生负面评价,最终让优秀的人才对你敬而远之。
还有,就是在引进外部人才的过程中,可以考虑单独孵化一些岗位环境,让这些人先去那里慢慢调整,逐步融合。这个新环境最好不完全是主体内也不完全在主体外。在这里,他既可以慢慢适应公司的大环境,又能赋予其一定的自主权让他发挥带来的新东西,真正做到内外兼顾,相融共生。
我相信任何一个人进入一家新的企业,他之前肯定是做好了各种权衡和心理准备,才最终下定决心的。如果后来那个人没有真正融合进来,不排除有他自己的原因,但主要责任肯定还是在于企业。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前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征稿启事:
为了更好的发挥前瞻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前瞻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专家来稿。(查看征稿详细)
网友评论
0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