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博阳:LinkedIn如何走出跨国公司失败阴影?
2015-01-14 10:36:51 责任编辑:刘俊 来源:腾讯科技
谈到国外互联网公司折戟中国市场的原因,沈博阳首先引用了马云(微博)的观点,他表示,跨国公司在中国负责中国业务的人往往是职业经理人而不是创业者,工作动力是让总部高兴而不是考虑如何满足本地用户需求,而红杉资本正是在国内基于沈南鹏打造了一个纯本地化的投资团队,成为少数能在中国落地的美国投资公司。
其次,从架构上看也体现不出跨国公司的重视程度,中国区负责人做不到直接向公司CEO汇报,职能偏向销售或者产品技术,对中国市场的耐心和决心不足。
第三,跨国公司包括LinkedIn最早在中国都犯了同样一个错误:“路径依赖”,即迷信于复制这些公司原来在美国的成功模式。
“任何一个成功的跨国互联网公司都有这样的心态,自己的全球化平台和产品经验既然在韩国、印度、澳大利亚、英国都可以成功,在中国也必须能成功。” 沈博阳说,但是,无数的例子已经证明中国互联网独特的环境,导致其他地方可以成功的模式在中国真的难以成功。
2014年1月1号加入LinkedIn后,沈博阳成为公司在中国的第一个正式员工,虽然用户和收入规模小,沈博阳却获得直接向CEO汇报的权利,中国区也成为独立于亚太区在全球独立的一个市场区域。
“我不是传统意义上跨国互联网公司的职业经理人,而是注重产品、技术和中国互联网游戏规则的创业者,并围绕我搭建了有创业基因的团队。这有助于我们能在中国做出更快、更大胆的决定。”
沈博阳说,从产品层面来看,简单的汉化、深度的本地化都不行,必须要单独给中国开发自己的本土化产品,而且通过中国团队完整运用创业思路去运作,这才是有可能成功的唯一方向。
慢模式寻找爆发点
据沈博阳透露,去年年初 LinkedIn正式进入中国的时候用户不到400万,目前已将近800万规模,用户主要是北、上、广、深等十几个大城市有海外背景的中高端人群,下一步则计划渗透更多的本土化用户。企业用户也有两百多家。
“当用户达到一定临界点会增长更快,但在达到一定规模之前,职业社交将是一个突破非常慢的模式,缺乏杀手级功能和爆发力。至少在美国,LinkedIn更像建立维护网上人脉的工具,并要靠线下的联系去维系。” 沈博阳表示。
从LinkedIn的成长轨迹来看,从2003年到2011年上市才积累了一个多亿用户,但上市之后开始了更快的增长速度,市值也从30亿美金迅速上涨了十倍到300亿美金。
当然,中国市场还有自身的独特性,比如用户对无线的依赖更高,对隐私更敏感顾忌,无处不在的微信等工具则代替了部分职场场景。
“大而全的平台不一定能满足多种多样的需求。我们平时能维系的人脉关系是非常有限的,生活中存在着大量比较松散的人脉关系,在大而全的平台难以建立。随着时间推移,用户出于对个人隐私的维护,也需要建立纯工作上的线上关系网,并以此彰显自己的职业身份。”
沈博阳认为,职业社交和微信等社交工具不一样,资讯,新鲜事都是跟职场相关的。不强调DAU、在线时长和登录次数,而是看重个人职业资料的完整度,在换工作时保持更新,这跟招聘网站正好相反。
“LinkedIn在中国的发展依然在探索中,需要很长时间积累,但好在盈利模式足够清晰,去年的公司收入已达到非常可观的数量级,如果控制投入能支撑公司盈利。” 沈博阳坦言。
LinkedIn 给用户提供免费的社交服务,依靠给企业提供服务来获取收入,包括招聘解决方案、营销解决方案和销售解决方案。
其中,招聘解决方案是帮助企业寻找那些被动求职的人才,占到总收入55%到60%比例;营销解决方案是根据用户数据进行的精准广告投放,占到总收入的25%;销售解决方案则是帮助有B2B业务的企业销售人员去寻找相关销售线索。沈博阳说,未来不排除在中国建立更大的直销团队。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前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征稿启事:
为了更好的发挥前瞻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前瞻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专家来稿。(查看征稿详细)
网友评论
0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