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 登录 | 2025年2月22日

张瑞敏:海尔30周年回忆曾经走过的路

 2014-05-09 11:30:20 责任编辑:林一 来源:中国企业家网

前瞻经济学人

张瑞敏:海尔30周年回忆曾经走过的路

80年代初,我来海尔时,它是一家冰箱厂,我是它的上级公司家电公司副经理,分管公司的技术标准。当时到德国签订引进技术设备协议,是我带队去的。签合同是1984年8月份,引进设备是从1985年5月份开始。我觉得那是非常好的设备,但是我们回来的时候,工厂已经换到了第三任厂长。厂长说,这个时候引进设备不合适,现在工资都开不出来,厂子已经四面冒烟、八面起火,到处都是外债。他要求主管部门赶快找人来代替他的职务,并说如果到什么时间不找人来代替,出了问题他不负责。我们当时是集体企业,上级是青岛市二轻局。二轻局也很着急,到处找人,领导和很多人谈话人家都不来,最后只有我同意来。

不来的人算了一笔简单的账,引进设备要花200多万美元,当时折合人民币约1000多万。这对于当时的工厂来说是个天文数字。一年挣50万元,连利息都还不上,所以没人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时机。当然,我也不知道到底是行还是不行,但是我觉得,当时的家电产品的市场拥有率还太低,虽然市场上也有冰箱、洗衣机,也不是那么畅销,但主要原因其实是质量问题。因此海尔引进设备之后,经过努力,很有可能做成功的。

当时比较头疼的一件事是我们这家小厂没有人才,几乎没有大学生,像我们这种小厂是分不来大学生的。我到这家工厂之后,谁都不听我的,一开始就收到50份请调报告,不是说你炒人家,人家要炒你。在当时那种制度下,我没什么管理手段可以控制工人,我不可能把他们开除,而且不能扣工资,他本来就没几个钱,也不害怕,无所谓。既然我说的话没人听,马(克思)、恩(格斯)的话你总要听吧,我就把恩格斯比较权威的话,在工厂大门上写了一句:所有进厂者放弃一切自治。

企查猫

那时候我有一种无助感,当时最重要的事是开工资,到处去借钱,因为不是国有企业,银行不给你钱,最多到二轻局去要钱,二轻局又不可能老给你拨款,逼得你要自己想办法,我就到工厂旁边生产队去借钱。晚上去了先喝酒,喝一杯酒人家借一万,那时候几万块钱还是可以干不少事的。事情都是两面的,起初工人情绪都低,慢慢看到希望了,就会好起来。看到你可以按时开工资了,还有5块钱、10块钱的奖金,奖金慢慢涨上去了,管理、控制的手段一下子就有了。

砸冰箱这类事,直到今天还是有重要的象征意义的。砸冰箱主要就是为了改变观念,到今天为止,观念改变还是至关重要的,包括现在互联网经济,不改变观念不行。

已有0人评论 我有话说相关内容阅读

关注前瞻微信

意见反馈

暂无网友的评论

网友评论

0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前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征稿启事:
为了更好的发挥前瞻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前瞻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专家来稿。(查看征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