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十大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11-2015年)
2013-04-10 11:37:45 责任编辑:QZ080 来源:前瞻网
六、重大工程
突出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按照战略性、前瞻性要求,整合优化资源,谋划发展抓手,落实重点任务,着力实施科技创新、产业提升、组织优化、平台打造、开放合作、项目引领等六大工程,为十大产业加快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一)科技创新工程。
坚持开放式创新,以培育区域创新网络为重点,突出载体建设和主体培育,注重创新要素的集聚和融合,注重原始创新和引进创新相结合,大力推进自主创新,不断提升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创新商业模式,着力构建并完善十大产业自主创新体系。
1.提升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大政府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和支持,落实扶持企业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通过政府采购、直接投入、财政补助、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多种形式,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到2015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以上。强化产学研合作。落实浙江省政府与中科院合作的“432”计划。推进浙江大学、中国美院和在杭24家国家级科研院所的“常青藤”战略合作。积极探索建立产学研合作的信用机制、责任机制和利益机制,强化合作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协调互动,推进产学研合作深入进行。深化科技金融结合。加大与国内外风投机构合作,进一步提高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使用效率。积极发展集合式债权基金,扩大基金覆盖面。完善民间资本参与企业自主创新的环境,鼓励私募股权基金发展。鼓励创新信贷政策和金融服务产品,进一步降低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准入门槛和融资成本。探索政府、银行、担保机构、创投资本之间的合作形式,逐步形成多层次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
2.完善创新载体。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主体,加强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风投机构、中介机构的联合,以股份制、理事会、会员制等多种形式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十二五”期间,组建市级以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0个以上。加快研发平台建设。围绕十大产业,重点推进国家级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研发(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建设。加快吸引跨国公司来杭设立研发中心,共建创新载体。完善科技创新载体的共建共享机制,促进科技资源集聚、优化和开放共享。积极申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十二五”期间,围绕十大产业,新培育25家左右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增50家左右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0家左右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完善公共服务平台体系。以中小企业为重点服务对象,依托重点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打造一批科技创新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一批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平台,搭建一批基于网络的特色专业数据平台,形成支撑十大产业发展需要的科技创新公共平台体系。推进科技中介组织发展。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加快科技中介体制独立化、机构专业化建设,加大对会展交流、技术评估、技术交易、项目管理、培训教育等科技中介服务的支持力度,努力形成更加完善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3.做强创新主体。深入实施创新型企业试点示范。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为主线,加快培育和发展创新型企业,充分发挥创新型企业的辐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到2015年,十大产业领域内,省级以上创新型试点(示范)企业达到100家。积极推进孵化器和加速器建设。坚持“政府创新、民营助推、人才支撑、资本加速”模式,加大规划引导和政策激励,支持民营企业和社会资金投资建设创新型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推动创新型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结合发展,形成“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一体化发展模式。到2015年,十大产业领域内,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累计达到40家。
(二)产业提升工程。
积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加快推进信息化、标准化、品牌和知识产权发展,提升产业附加值,拓展增量空间,促进十大产业优化发展。
1.推进信息化融合,增强产业发展动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现代通信设备、软件业、大规模集成电路、物联网、电子商务、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依托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等产业平台,加大研发投入,以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手段,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技术,培育和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为十大产业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提供解决方案和技术支撑。促进信息技术与十大产业的融合发展。以提高设计和制造的数字化程度、产品和服务的信息化含量、经营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为重点,依托节能减排关键共性信息技术平台、网络协同制造技术服务平台、RFID研发应用平台、第三方在线支付平台等平台的建设,加快信息技术和十大产业的融合发展。提升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平。结合十大产业空间布局和信息化需求,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布局规划;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各类信息通信网络优化升级,加快“三网融合”实施进度,加快IPV6、智能网、软交换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升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平。
2.推进标准化建设,抢占产业竞争高点。建立完善十大产业标准体系。以提升十大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目标,根据十大产业发展的业态、技术和管理创新的要求,积极构建我市十大产业标准体系;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加快十大产业标准推广实施。以市场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服务和监督职能,积极发挥行业龙头企业在标准推广应用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引导督促企业按标准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不断提高十大产业的标准化程度;大力开展标准试点示范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标准化示范项目。构建完善标准创新平台。积极争取十大产业的国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委员会或工作组等标准化专业机构落户杭州;鼓励和推荐我市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科技人员、专家成为标准化专业机构的专家委员;加强我市十大产业标准化的基础研究工作,积极争取全国性的标准化专业会议、标准化论坛等标准化学术和交流活动在杭召开;健全标准化技术服务机构,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在标准化活动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十二五”期间,十大产业领域,企业主导或参与制(修)订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分别新增15项、180项和200项左右。
3.推进品牌化建设,提升产业竞争能力。完善品牌发展机制。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建立完善“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自主品牌发展机制,推动企业商标注册、品牌培育和名牌创建工作。提升品牌内涵价值。大力发展品牌研究、咨询、评价、营销等中介机构,帮助企业通过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工艺设计创新和服务创新,不断提升品牌内涵价值。创新品牌认定机制。改革现有认定评价机制,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自主知识产权等核心竞争力的考核评价,逐步建立用户、政府、专家和市场共同评价的品牌评价制度。“十二五”期间,十大产业领域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0个以上。
4.推进知识产权发展,掌握产业核心资源。激发知识产权创造。围绕十大产业,鼓励企业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坚持企业在知识产权创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在杭高校、科研院所在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方面的创新优势,推动委托开发、技术协作、共同研发等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和成果交易,鼓励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就十大产业中的关键技术、前沿技术展开联合攻关,形成更多具有实用价值的知识产权。促进知识产权运用。制定鼓励性政策,设立专利产业化专项资助资金,推进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专利产业化;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和风险投资机构对知识产权产业化进行扶持,引导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投融资机制;建立知识产权交易市场,鼓励企业采用知识产权作价入股、质押融资、拍卖、交叉许可等手段,促进知识产权的产权化、商品化和产业化。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构建完善符合我市经济发展特点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法规体系;提高知识产权依法行政水平和行政执法能力,严厉打击盗版、侵权、假冒商标、专利、版权等侵犯知识产权行为,严厉打击窃取商业秘密等不正当竞争行为;探索商业模式创新纳入知识产权保护的措施;开展对外贸易中知识产权保护的整体战略。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充分发挥高新(滨江)区和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两个国家级知识产权试点园区的示范带头作用,推进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探索建立政府、中介服务机构和企业的知识产权三方工作联系机制,推进十大产业重点企业建立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原则,加快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专利数据库等的建设和运用;按照“专业化、规模化、国际化”的要求,规范壮大知识产权代理、评估、交易、咨询、诉讼等中介服务机构,结合十大产业空间布局特点,合理规划中介服务机构布局,形成覆盖全市、面向不同层次、满足不同需求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前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征稿启事:
为了更好的发挥前瞻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前瞻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专家来稿。(查看征稿详细)
网友评论
0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