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十大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11-2015年)
2013-04-10 11:37:45 责任编辑:QZ080 来源:前瞻网
(二)机遇挑战。
1.发展机遇。
世界经济处于重要调整期。以科技革命为动力,以低碳经济、绿色产业、再生能源为主要导向的“绿色经济”变革将赋予世界经济结构调整新的内涵,并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继续向纵深发展,国际贸易日趋自由化与规范化,国际资本流动规模不断扩大,要素资源在全球配置。这些都为我市十大产业在国际上抢占先机提供了机遇。
国内经济迈上转型升级快车道。未来5-10年是我国进入全面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时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国内需求持续扩大,经济结构加快转型,体制活力显著增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这些有利于推进我市十大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加快。国内区域竞争与合作格局加速调整,以区域经济体为发展形态的增长极增多,区域内一体化、区域间产业梯度转移的趋势更加明显。《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全面实施,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杭州都市经济圈深入推进,为我市加快科技创新、发展十大产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2.面临挑战。
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和竞争加剧的特征非常明显,制约世界经济增长的因素增多,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压力空前加大,这对于我市的十大产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国内资源制约严重。国内经济社会的发展依然存在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存在着加快经济发展与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为抑制通货膨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加剧了产业项目的融资难问题,劳动力成本的大幅度上升致使部分行业陷入困境,紧缺的土地资源和限制较多的环境容量严重制约了十大产业相关项目落地。
区域竞争日益加剧。当前,我国区域格局正进入一个加速调整期,各具产业特色的发展区域日趋增多。兄弟城市在科技研发、项目招商、人才引进、资金落实等多个方面,出台相关优惠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区域和城市之间的产业竞争。
二、发展基础
(一)发展现状。
我市十大产业起步早、成长快,发展成效明显,已成为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力量。2010年十大产业共实现增加值2472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41.55%,产业主导地位初步确立,为建立具有杭州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产业优势领域突出。我市十大产业体系完整,部分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在全国保持领先水平,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文化创意产业已基本形成门类较全、具有杭州特色的业态体系,2010年产业增加值位列十大产业之首,部分行业领先于全国。旅游休闲环境不断优化,西湖文化景观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杭州成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东方休闲之都”。金融服务业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金融创新活力十足。电子商务发展水平位于全国“第一梯队”,在网站数量、B2B、C2C、第三方支付等方面位居全国第一。信息软件、生物医药的全国影响力快速提升,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软件技术、生物药物技术等新领域加速兴起。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已成为我市重要的支柱产业,空分设备、余热锅炉、汽车零配件、水电设备等一批重点产品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作为国内物联网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研究的先行地区之一,物联网产业发展位处全国“第一方阵”。
2.龙头企业引领发展。一批掌握行业核心技术、具有产业链整合能力的龙头骨干企业加快成长,已成为我市发展十大产业的“领头羊”,对带动上下游相关企业协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大中小企业有序联动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立足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加快上市融资步伐,至2010年末,十大产业共有上市企业68家,占全市上市企业总数的82%。着力推进品牌战略,积极参与标准研制并推广应用,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品牌和标准。至2010年末,全市十大产业共有中国名牌9个、中国驰名商标29个,浙江名牌189个、浙江著名商标199个。2006至2010年,十大产业共有国际标准12项、国家标准163项、行业标准173项。
3.重大项目发展强劲。坚持大项目带动战略,在重大技术装备、汽车、信息、新能源、文化创意等行业,积极开展项目招商合作,着力实施新加坡低碳科技园、松下工业园、东芝信息、东风裕隆以及华为杭州基地、阿里巴巴软件基地、东方电气新能源、三一重工力龙液压、白马湖生态创意城等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项目,初步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批”的联动效应。西子联合大飞机、网新集团地铁信号系统、杭州机床集团高铁数控轨道板磨床等大型项目加快进入国家重大工程领域,市场空间不断拓展。“十一五”期间,以十大产业为重点,全市累计引进2万多个内资项目;至2010年末,世界500强企业在杭共投资设立130个项目,其中十大产业约占65%。
4.空间布局有序集聚。围绕集约、集聚发展,我市着力推进产业平台建设,大批企业加快向各级开发区、产业集聚区、特色功能区和总部基地集聚。国家级开发区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各省级开发区承载能力有效提升,国家级试点和基地拓展区持续推进,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初具规模,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有序打造,滨江物联网经济示范区、江东新能源产业基地、杭州汽车产业基地以及浙江省大学科技园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创业平台加快形成。产业集聚有序,一批区域性产业集群初步成型,主要有西湖、淳安的旅游休闲,下城、上城的金融服务,滨江、余杭、江干的电子商务,萧山、临安、建德、富阳的先进装备制造,以及拱墅、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桐庐的生物医药等。
5.创新体系初步构建。围绕打造“天堂硅谷”,采取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产学研合作等形式,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技术创新,逐步建立了具有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的技术体系。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建设,20家科研院校入驻青山湖科技城,省级“海创园”建设全面启动。2007至2010年,全市十大产业共有工程研究中心5个、12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包含6家国家级孵化器)、企业技术中心194个、企业研发中心389个,全市拥有企业研究院10家,已成立市级以上科技创新服务平台17个。我市创新环境、动力、绩效评价以及专利申请、授权量均列省会城市首位,科技进步综合实力连续多年居全省第一,拥有国家级试点和基地总数超过40个。在科技创新推动下,科技产业化进程加快,至2010年末,全市十大产业共有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1133家。
6.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我市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重点在财政税收、创新平台、金融招商、创业投资、融资担保、企业培育、人才引进等方面对十大产业给予支持,各类支持和引导资金每年达20亿元以上。2010年全市十大产业共开展有全国影响力的论坛、展览会、研讨会等重大节展活动23场。有力的政策支持、初步完备的产业链条、较完善的金融与科技中介等服务支撑体系,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较为健全的市场竞争机制、积极向上的创新创业激情等企业生存环境,共同构筑了十大产业发展的促进体系。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前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征稿启事:
为了更好的发挥前瞻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前瞻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专家来稿。(查看征稿详细)
前瞻产业研究院:2024年全球卫星行业市场规模将超过2900亿美元
?卫星产业是指围绕人造卫星的研发、制造、发射、运...[详细]
- 前瞻产业研究院:2024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12043亿元
- 童锡来:中国生物降解塑料行业投融资分析
- 何乐:2024年中国体外诊断行业细分市场分析
- 刘海晶:2024年中国区块链行业技术发展分析
- 李明俊:合同能源管理行业产业链全景梳理及区域热力地图
- 前瞻产业研究院:2024年中国集成电路制造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4437亿元
- 韩艳婷:2024年中国数据中台行业全景图谱
- 前瞻产业研究院:2024年全球钠离子电池行业市场规模将达6.1亿美元
- 蔡志濠:2024年数控系统行业上市公司全方位对比
网友评论
0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