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3-06-03 14:02:24 责任编辑:QZ080 来源:前瞻网
3.科技创新卓有成效
在船型研发领域,全面掌握了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三大主流船型优化设计方法,打造了“中国江南型”、“中国沪东型”、“中国外高桥型”等若干品牌船型;突破了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船、超大型集装箱船、液化石油气(LPG)船等高端船舶的设计技术和关键制造技术,填补了国内船厂建造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船的空白;自主研发的8530箱集装箱船、30万吨超大型油船(VLCC)等主流船舶性能受到国内外用户好评,赢得市场大批订单。
在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具备了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350英尺自升式钻井平台、15-30万吨级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装置(FPSO)等主流海洋油气钻采装备的设计生产能力,成功获得了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的市场订单并顺利开工建造;多缆物理探测船、海上大型浮吊、起重铺管船等海洋工程船舶获得市场认可并成功实现产业化。
4.能力建设突飞猛进
“十一五”期间,中船长兴造船基地一期工程顺利建成并迅速形成年产450万载重吨的生产能力,上海外高桥造船基地二期工程和临港海洋工程基地一期工程建成投产,上海船厂崇明基地一期工程和港池工程也顺利竣工。2010年,长兴岛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长兴造船基地二期工程(第一阶段)也得到了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
5.配套能力显著提升
“十一五”期间,船舶配套产业通过自主研发、引进合资等方式得到了较大发展。沪东重机、中船三井造机、齐耀瓦锡兰、上海曲轴公司等一批船用柴油机及关键零部件制造企业集聚发展,基本形成了船舶动力系统产业群,科技创新能力和生产能力全国领先。大功率推进器、自升式平台升降装置、油气水处理系统、综合录井仪、平台防喷器组等海洋工程装备关键系统和配套设备的研发取得突破并实现了产业化。
(二)面临的问题和形势
虽然“十一五”期间上海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高速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造船完工量屡创新高,但在全国所占份额却逐年走低;在液化天然气(LNG)船等高端船舶的建造领域全国领先,但在豪华邮轮、大洋钻探船、高级游艇等方面尚属空白;在钻井平台、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装置(FPSO)等主流海洋工程装备的设计、建造领域有了一定突破,但在前期设计能力、工程总包能力、海洋工程配套能力等方面仍与韩、日、欧美等先进造船国家存在相当差距,仍未形成产业规模;配套产业门类较局限,优势产品不多,仅呈点状发展,有待完善产业链。
“十二五”期间,上海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面临的将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形势。机遇主要有,全球经济将在调整中逐步恢复,国际船舶市场需求将呈现从低迷到缓升的走势;船舶高端化、大型化趋势日益明显,上海具有先发优势;随着海洋油气开发重点从浅水逐渐走向深水,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空间巨大;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将积极推动船舶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可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坚实的金融保障。挑战主要是,国际航运市场运力过剩,造船产能严重供大于求;以“绿色造船”为名的国际海事新规范密集出台,技术壁垒越来越高;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竞争力不强,面临与韩国、日本等先进造船国家的全面竞争;人民币升值压力依然较大,劳动力及原材料成本持续上涨。
综上所述,上海船舶产业“十二五”前期可能进入多年持续增长后的调整时期,进入向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持续发展面临新挑战。“十二五”后期,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好转和国际航运市场的复苏,随着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的不断突破,以及长兴二期工程的逐步建成投产,上海船舶产业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各种机遇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积极开创产业发展新局面。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前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征稿启事:
为了更好的发挥前瞻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前瞻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专家来稿。(查看征稿详细)
网友评论
0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