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 登录 | 2025年1月21日

安徽省“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

 2013-07-29 16:06:06 责任编辑:QZ080 来源:前瞻网

四、重点应用领域

(一)两化融合。

到2015年,打造出5—10个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区,培育200家传统工业两化融合示范企业。推动“两化融合推进节能降耗活动”,建设50家节能减排信息技术应用示范企业。重点耗能企业普遍应用数字化、智能化生产设备建立生产过程信息化管理系统、环境监测和污染源监控信息系统。

1.积极开展两化融合试点示范工作。推进合肥市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积极开展国家级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两化融合促进安全生产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工作,积极选择部分市县、企业开展省级两化融合试点,做好经验总结、以点带面工作。充分发挥合肥、芜湖等市制造业信息化重点建设工程的示范作用,推进全省制造业信息化进程。

2.深化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发展钢铁行业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技术总包服务,提升大型钢铁冶金企业自动化高速控制能力和协同管理水平。以发动机电子控制、传动和行驶电子控制、安全报警及检测和信息显示等技术为重点,推动汽车电子发展,提高车载电子产品在整车中的比例。在纺织行业提升服装设计生产能力,实现服装设计和制造的数字化集成。推进煤炭和非煤矿山信息化,实现生产安全控制与管理。开展智能电网示范应用,提高省内电网智能化管理水平,在重点城市推进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智能电表、智能变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

3.强化信息技术在节能降耗领域的应用。重点推进冶金、电力、石化、建材等高耗能行业生产设备数字化和智能化,实现精准高效生产,加强实时监测和调控,减少资源浪费。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联网监测。加强信息化在节能环保行业的准入、管理和行政执法监督等方面的应用。

4.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作。推进企业建立以数字化设计为核心的产品创新体系、以计算机控制为核心的制造业自动化系统、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市场营销系统、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完善企业所需的信息化人才数据库和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平台。鼓励中小企业通过购买标准化信息服务产品和服务解决信息化建设中的资金、人才、管理问题。

5.加强两化融合创新研发工作。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加强自主创新、专利申请和标准制定的结合,发展基于信息技术的集成创新,促进面向科学理论、产业技术、商务模式、管理机制和公共服务的创新。依托我省丰富的科教资源,培育打造一批两化融合研发中心,促进两化融合高效推进。

(二)电子政务。

到2015年,主要业务信息化覆盖率,省级政务部门超过90%,市级和县级政务部门分别达到80%、70%以上;县级以上政府社会管理和政务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社会管理和政务服务事项电子政务覆盖率平均达到70%以上,县级以下街道(乡镇)和社区(行政村)的政务服务事项电子政务覆盖率分别达到50%、30%以上。

1.加快全省电子政务传输骨干网建设。整合各部门信息资源,打造电子政务统一平台,进一步完善电子政务外网,推动党政机关实施网上协同办公。大力加强全省电子政务内网建设,推进政府各部门业务网络互联互通,实现基础网络和决策信息资源分层共享。

2.推进办公业务平台及应用系统的建设。全面开展网上办公和电子文件管理,提高政府效能。积极加快各类“金”字头工程在我省的建设,完善一批重点业务系统,促进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加快全省司法行政系统电子政务、社会保障“一卡通”和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工程建设。建立政务服务体系,加快建设电子政务服务统一平台,提高网上审批比例。

3.完善政府门户网站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各级政府门户网站功能,深化政务公开,推进网上办事,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机关行政效能。以法人数据库、省情数据库为基础,实现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面向企业和公众的行政审批业务,提供网上“一站式”服务,增强网络发布、网络咨询、网络参政、网络监督、网络施政和公民参政议政能力,逐步建立以互联网为基础,覆盖街道、社区和乡村,各种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政务公共服务体系。

企查猫

4.加强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应急地理信息快速获取系统,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建立社会预警、应急、监测、监察、治安防控和指挥系统,形成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保障和监督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监督监察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5.深化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大力深化信息公开工作,充实完善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目录,明确免予公开的政府信息类别和内容;拓宽政府信息公开渠道,不断改善档案馆等集中查阅场所的服务条件和功能,完善考核评估、监督评议、内容审查、更新维护等长效管理机制。

已有0人评论 我有话说相关内容阅读

关注前瞻微信

意见反馈

暂无网友的评论

网友评论

0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前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征稿启事:
为了更好的发挥前瞻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前瞻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专家来稿。(查看征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