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高新区新一轮发展战略规划
2012-02-01 09:52:02 责任编辑:QZ035 来源:前瞻网
2、东北亚区域合作将有效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东北亚区域包括我国东北地区、日本、韩国、朝鲜、蒙古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经济总量约占全球的13%,经济互补性强,合作领域广阔。目前,日、韩两国对我国东北地区的投资意愿进一步增强,为高新区引进应用型技术和创新经验提供了有利契机;俄罗斯是世界技术强国,中俄在电子信息、激光、新能源、新材料、化工、交通工具等领域开展技术合作的潜力较大,中俄科技园将成为合作的重要平台。可以预见,随着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东北亚区域对高新技术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大,必将为高新技术产业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
3、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党的十七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确定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强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全国科技大会提出,到2020年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随着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国家在各个领域的配套政策、重大科技计划、重大项目将陆续推出,为高新区发展在政策、技术、项目、资金等各个层面上创造了有利条件,将极大地强化高新区的功能作用,有利于高新区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增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能力,提高产业化水平。
4、东北振兴规划的实施更有利于发挥高新区作用
国务院《东北地区振兴规划》提出了“三纵五横”、“四大经济区”的发展格局,把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作为四大经济区之一,并提出优先发展哈大经济带。我市规划建设的长东北开放开发先导区是长吉图开放带动先导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新区北区(长东北核心区),作为长春市融入长吉图的前沿阵地,随着东北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必将面临新的重大发展机遇:一是可为高新区发展提供广阔空间,使高新区北上北拓发展成为可能;二是可使高新区最大限度地受益于东北地区快速发展所带来的较大市场需求;三是有助于提高高新区对资本、人才、技术等各种要素的吸引力;四是更有利于高新区在自主创新、开放合作、高端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更为突出的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
5、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趋势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
目前,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全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高达5.7%,我国的年均增长率高达22.7%,在整体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加强,已成为拉动全球及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技术领域不断拓宽,新材料、新能源、光机电、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等产业都将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兴主导产业,为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高新技术产业逐步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链中最具发展潜力的环节;服务业外包发展迅速,现在印度已成为跨国公司服务外包的首选地,中国在未来10年中有望发展成为另一个重要的离岸外包中心。特别是全球范围内高新技术产业转移步伐明显加快,我国凭借庞大的消费潜力、稳定的社会环境和较低的劳动力成本,正成为跨国公司转移高端制造业和研发中心的重要目的地。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上述特点,将进一步拓展高新区的产业发展领域,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市场空间,也为招商引资带来了新的机遇。
(三)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高新区要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必须正视的问题和困难,以及需要积极破解的瓶颈制约。
1、产业结构亟待优化
尽管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但从产业结构上分析,汽车产业比重偏大,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过低,产业结构性问题十分突出。一方面,支柱产业过于单一。剔除一汽大众因素,汽车产业的比重依然占到全区营业总收入的60.8%。对单一产业的过度依赖,将降低高新区的抗风险能力,使得一旦汽车产业发生波动,直接影响整体经济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在剔除一汽大众的情况下,生物与医药、电子信息、能源、材料四个产业总收入只有98.4亿元,占全区营业收入的16.8%,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明显偏小。另外,由于缺乏产业龙头,企业之间关联度低,上下游产品不配套,导致集群化格局尚未真正形成,对高新区产业支撑作用不足,拉动不明显,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非常紧迫。
2、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能力较弱
高新区富集了长春市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和研发中心,有雄厚的研发能力和丰硕的科研成果,但始终未能形成明显的产业优势。
一是企业创新能力不强。高新区162户规模以上企业占授权专利总数的40.5%,占发明专利总数仅为2%,表明企业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不强,精力仅仅集中于现有产品的外观性改造。
二是企业创新投入不足。2005至2007年,高新区的R&D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三年间从2.5%下降到2%,从领先全国高新区平均水平下滑至落后0.4个百分点。
三是科研资源缺乏有效整合。区内现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9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6个,高新区目前仅与1个单位建立了股权性合作关系,与5个单位建立了协议合作关系,以资本为纽带的合作措施乏力,财政性运营补贴等支撑保障体系不健全,致使合作关系松散。区内有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72家,彼此独立运行,各自为战,企业创新主体间缺乏有效协同、创新链条联结不紧密,同质化严重,浪费了有限的科研资金,制约了技术研发与产业化。
四是财政性扶持力度不足。受财力制约,高新区本级财政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三年累计仅为2275万元,三年平均占财政支出比例为2%,与苏州高新区7%、上海张江5.2%相比,差距明显。即使这2%也被用于招商引资的土地差价补偿,对区域内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支持几乎没有。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前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征稿启事:
为了更好的发挥前瞻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前瞻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专家来稿。(查看征稿详细)
网友评论
0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